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0年暑假,冷水江市教委像往年一样忙乎乎:毕业生要分配的,在职教师请调的……管人事的胡如英副主任摊开手头一大堆分配志愿和请调报告:要求到毛易乡的39人!再一查,在这个乡工作的101名公办教师,没有一个要求出来的!乡中学女教师赵红波,1975年从新疆调到毛易,新婚的丈夫远在新疆工作,教委有心成其团圆之美,可她就是不写报告.问她打算,她说:“这地方不错,我还干一段再说.”在这里的不想走,外面的都想去,这与1987年前刚好颠了个倒.那时节,毛易乡在教师们心目中可是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是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蝉的清拔,蝉的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3.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曾向大家介绍过古体诗词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楹朕园地里,也有一种有趣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字, 就像宝塔一般。据说最早的宝塔联是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5.
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是我读过的评价李清照的一篇美文。读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站立在凄风冷雨中的李清照。她超脱于官宦之家的日常琐事,更超脱于男欢女爱。她以独立的人格,追求人生的价值;以高雅的情趣,追求永恒的爱情;以高绝的才华,抒写人生的风雨。  相似文献   

6.
“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相似文献   

7.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楹联最基本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当前,一些楹联作品严重违背对仗规则,在阅读赏评中,常常遇到对仗不够严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有的比较优秀,有的被收入楹联书刊,有的是广为流传的名联。所以,何为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须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以一副长联起篇,详细列举分析了楹联作品中的“互对”与“自对”手法,重点阐释了“自对”手法在古今楹联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一楹联是中国文苑内的一枝奇葩,形式独特,自放异彩。欲于此有具体明确的认识,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追溯渊源,了解体制,衡量作用,广阅佳章;藉以研求演变,辨析流派;始能收承先启后之功,得发  相似文献   

10.
开封是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而其代表性建筑龙亭建于六朝(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及金朝)皇宫的遗址之上,以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龙亭大殿为主,由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照壁、朝房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组成。无数古代文人都以诗词形式或赞美其华丽宏伟,或感叹其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们集中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奇诗,以帮助广大读者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文学修养。今年,我们将引导大家欣赏楹联中的妙对,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13.
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流水对就是复合句。这种观点缩小了流水对的范围,因为流水对不限于复合句;这种观点又扩大了流水对复合句里的范围,因为并非所有复合句形式的对联都构成流水对。  相似文献   

14.
探讨道教宫观的楹联包含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追求发展与按规律办事、祈盼与现实、规劝与警示、积德行善与护国献身、恩泽天下与百姓敬仰等和谐意蕴,提出道教经历了上千年的兼收并蓄之后需要扬弃,在科学昌明的当代,道教的神仙信仰更应该少言神通变化,多从神灵所表征的精神方面加以尊崇。道教应随着社会伦理关系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吸收融涵并积极践行,使其更趋于理性、融于社会、适于当代。  相似文献   

15.
高卫红 《红领巾》2005,(6):109-111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16.
白化文 《教育》2015,(8):72-73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追根溯源,楹联起源于何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哪些息息相关的内容;创作时应注意哪些原则性的问题,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据史料记载,楹联大概起源于唐或五代年间。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楹联是如何起源的,他说楹联起源于春联,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第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楹联可以成为阅读疗法的一个重要媒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楹联文化的优点在于能将丰厚的意蕴包孕在短小的篇幅中,给人以启发,中国古代书院的楹联文化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白鹿洞书院中的山水楹联通过对书院及其附近的青山、泉水、流云等自然景物的描摹,婉转地传达出对某种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对现代人的焦虑情绪有非常强的净化作用。白鹿洞书院中的格言楹联,通过简练的话语给人以启悟,以促使人们对人生做出积极的思索和实践,对读者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