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特别是上层。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姓名不能直接讲出或写出,甚至于连同音的字也尽量避免提到。遇到帝王的名字人们要避,尊长的名字弟子要避,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名讳,免得因触犯而引起不快。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就真够麻烦的了。这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现辑录  相似文献   

3.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4.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5.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6.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8.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11.
综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  相似文献   

12.
拙作《漫谈避君讳》(见本刊1985年第1、2期)所说的君讳,是公讳的主要内容。君讳以外的公讳,还有孔圣讳,即孔子名讳,这只避一个“丘”字,原先是缺最后第二笔,后来在清雍正时有诏改为加偏旁,写成“邱”字。历史上的避孔圣讳,并  相似文献   

13.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4.
乔治·W·D是我豢养的一只小型混血种宠物DOG.   从进家门的那一刻起,这位精力充沛的先生就显示出对主人的忠诚、对骨头的贪欲和不甘寂寞的勃勃野心,我将这个自以为了不起的家伙取名为乔治·W·DOG,简称阿D.   依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给孩子或宠物取名,是一定要避讳的.即使不避帝讳和圣讳了,还要避祖讳和邻讳.不然,引起纠纷,就会有打不清的嘴皮子官司,挺烦人的.经过明察暗访,我发现,所有与狗有关的名字,如狗蛋、狗嫌、狗剩等等,都让别人抢先一步,只好赶赶时代潮流,给我的爱犬起了个洋名.……  相似文献   

15.
<正>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制度,也是封建专制制度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所谓避讳,简单地说,就是在说话和著文时忌用“圣人”、皇帝及其先祖等的名字。诸如“为圣者讳”、“王者讳”。开始时只限于在位的皇帝,到后来范围逐渐扩大,连死去的本朝皇帝,乃至开国皇帝的先祖、外祖,甚至外戚的先祖之名都必须敬避,再次是“为尊者讳”,即敬避自己和别人长辈的名字,花样繁多,不一而足。在实行科举考试的封建社会,科场除了避讳之外,还有许多忌讳,应举的考生和出题的考官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甚至会招致祸患,本文就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注释】[1]府君讳方:衡府君名方。讳:对君主、尊长辈的名字避开不直称。又,人死后书其名,名前称"讳",以示尊敬。衡方系东平国平陆人,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6年),初举孝廉,除郎中,历任胶东令、右北平太守、太医令、京兆尹、卫尉卿,终官步兵校尉。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卒于官,享年63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古代避讳问题的学者,对于唐人避家讳之严总要大书几笔.但是唐代墓志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当时统治者倡导和上层社会流行风气的现象,即祖孙父子不避嫌名、偏讳.甚至名字完全相同.经考证,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地域内;如果以城市为参照,则大多集中在今洛阳、太原、西安等地及其周边.  相似文献   

18.
偏讳是避讳的一种,对于它的理解历来难有定论。关于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常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二名不偏讳,即二字皆须避;一种是二名不稿讳,即仅避其中一字即可。争执的关键在“偏”字,两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都有据可证。考索二名、偏讳、史例诸方面,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应该是指后者,即二名不偏讳。  相似文献   

19.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20.
中秋之夜,自然会想起“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它最初见之于两千多年前的《淮南子》,说的是尧帝的射官后羿,其妻娥偷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宫去。神话中奔月的明明是娥,今天为什么说是“嫦娥”呢?原来这是为了避讳。在古代,凡与君主或受尊敬的人同名字,都得避讳。从秦始皇到清代一直如此。娥避的讳,最初是公元前179年的汉文帝,他名叫恒,与形近音同,故要改为嫦,就成了“嫦娥”了。到了宋代,又有一个皇帝的名字叫恒,娥之名就永远成了嫦娥了。如此说来,这个神话人物也是受封建专制之害的。“姮娥”为何变“嫦娥”@石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