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江性格的核心是忠、孝、仁、义。未上梁山之前的宋江,其理想就是成为忠孝双全之人。上梁山之后,宋江忠、孝、仁、义的性格,更被其张扬到了极致。然而,宋江最终在忠君与仁义的选择中,彻底地迷失了自我,成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2.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3.
感恩的含义就是爱的回报,感恩是治愈大学生种种困惑的一剂良药。感恩父母就是“孝”,感恩国家就是“忠”,感恩自然就是“和谐”,感恩他人就是“仁”。  相似文献   

4.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伦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血缘关系比如“孝”“悌”,还有一个是关于非血缘关系比如“仁”“信“知“勇”“义”。前者主要作用在于宗族、乡党这样的“血缘共同体”里,然后者主要作用在于国家、天下这样的“非血缘共同体”里。比如在《论语》说:于曰:道子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一)“爱人”就是仁、“使民以时”就是义、所以在这里说的德就是所谓的“信”“仁”“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规悌、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上)显然,“孝”“梯”就是宗族、乡党的血缘共同体里的…  相似文献   

6.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忠孝毫无疑问可以两全。 忠与孝二者非但没有对立关系,可以说两相促进。 如果一个人忠而得官,就有条件更好地侍奉双亲。如果不孝。或者为了让忠显出不同凡响来陪衬—下、牺牲—下,这个牺牲品大多是孝。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对中国古代忠孝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其忠孝思想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启蒙性。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致使其弊端日显,在这一背景下,王船山立乎其大、着眼于和、致力于远,从行为道德主体出发,深度挖掘忠、孝内部“诚心”“尽己”之义,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主体性与自觉性,力求恢复人在伦理关系中所应有的主体地位。船山赋予了忠孝更高、更广的道义,使忠孝和合,突破了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的桎梏,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等;从小的方面谈,可以爱学校、爱家庭、爱自己身边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就提倡“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富有“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爱心”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更是我们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但丁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忠,无以谈孝;一个人没有爱心,就无以谈责任,…  相似文献   

11.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2.
蔡邕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他身上相当浓郁的忠孝观念。蔡邕将“忠”与“孝”共同视为士人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蔡邕的政治态度表现得相当复杂,他对民生的关注、时政的抨击,都颇近于党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如王畅、郭泰那样,通过自身道德学问的张扬,在全身远祸之际,来刺激和作用于当世。  相似文献   

13.
忠孝古难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忠孝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杨华忠孝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且不说董仲舒以来的三纲五常,以及理学家嘴里的忠孝节义,在原始儒家孔子那里,忠孝观念就已十分严密。《论语》中“忠”字凡十六见,“孝”字凡十七见。就孝而言,孟懿子、孟武伯...  相似文献   

16.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17.
一部《水浒》,“忠义”二字基本上统贯全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水浒》“忠义”的投降实质,识破宋江在“忠义”的黑幡下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有助于增强我们识别投降派的能力。“忠义”并不是宋江的先创。“忠义”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核心,其源出于孔孟之道,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的产物,后来被地主阶级利用于维护其封建统洽。所谓“忠”,就是孔孟讲的“臣事君于忠”,也即“忠君”;所谓“义”,就是孔孟宣扬的“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意思是说,忠君就得讲“义气”,“君叫臣死,臣不  相似文献   

18.
从忠与孝是封建道德总纲领这一大背景阐述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刘基“以道事君”,知“道”而论孝的思想,恪守着“道”的原则。这种“道”将最易于泯灭个体性的忠孝观注入了理性的内涵,避免了偏执与迷狂;同时,“道”又使孝亲观念赋予了社会政治功能,为明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基的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堪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忠孝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消解了忠孝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而赋予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伦理范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三国演义》(尤其是毛本)是以宣扬“忠、孝、仁、义、礼、信”之类的封建王道人伦为主旨的。对此,笔者总不敢苟同。其原因在于:该书对于“忠、孝、仁、义、礼、信”这“六德”,最终都是否定的;其精心编织的表面上的“宣扬”,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躯壳;剥去这一躯壳,《三国演义》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智”这一实质性的内核。笔者认为:对“智”的追求、崇尚和表现是该书的重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民尚智、崇智的美德.  相似文献   

20.
儒学人文精神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的人精神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其中“仁”、“义”、“忠”、“信”就是十分可贵的人因子。这些人因子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正确义利关系的确立、至公诚敬品格的造就、诚信无欺品格的模塑等,都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