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皇俄国是其中最疯狂的一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沙俄的压力,让地筑路,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日俄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从沙俄手中夺得中东路,使中东路问题更加复杂化。辛亥革命后,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东路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以“共管”的名义,使中国空享主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抵制了苏联外交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终于将中东路收归国有,从而维护了中国主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4.
石油是我们看待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视角和窗口.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在美国的中东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维护美国垄断财团利益、美国中东石油利益的重要措施,更对美国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美国通过合作主义外交有效地维护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美国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权力与自由的悖论,而这也反映了美国民主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对于希特勒1939年9月挑起全面战争之前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策略,近年来史学界已有文章论及,发表了一些好的见解,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将论析:(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征?(二)战前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任务是什么?如何划分阶段?(三)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前后有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9.11"事件后的中东政策、美欧关系和亚太政策三个方面。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了布什政府一系列中东政策的制定,包括做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强硬态度处理伊朗核问题等决策。然而,新保守主义有着"过分的现实主义"和"过分的理想主义",面临着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美国传统政治思想格格不入、过于关注以色列利益等诸多挑战,其外交政策推行的阻力日益增加,因而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开始逐渐放弃具有强烈进攻性的"布什主义",尝试实现新保守主义的"软着陆"。然而,对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界最终究竟是"去"是"留",还要看中东局势的发展,以及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民主两党角逐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关系研究理论中,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国家外交政策的一种独特方法,个人层次是层次分析法之一。该方法认为决策者及其个性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杜鲁门政府时期中东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尤其是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对杜鲁门政府中东政策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进入中期以后 ,前苏联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友好关系迅速逆转 ,导致了全面恶化。这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 ,其中 ,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是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国民党政府外交政策具有的不稳定性和依赖外力支撑抗战的思想 ,对中苏关系的恶化又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苏联的史学著作一直认为这是一起受帝国主义指使的“反苏事件”.我国的一些史学著作也认为这是一起“反苏反共事件”.笔者认为,中东路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中有反苏成分,但也有苏联为确保自己在中东路的权益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更有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10.
1929年中苏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作为一战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当然也没有置身事外,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美国积极参与其中一是作为《非战公约》的发起国要维护该《公约》的神圣性,以体现其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二是美国与中国东北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继续推行在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以符合美国垄断资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2.
冷战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始终是美、苏争夺的焦点。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如说是保护以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几个垄断财团的利益。可以说在中东这一地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洛克菲勒石油跨国公司的利益出现最大程度的重叠,并使美国执行带有“中东特色”的外交政策。文章拟简单阐述,并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经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并爆发了中东路战争,呼伦贝尔地区是中东路战争主要战场之一。本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几个方面简略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呼伦贝尔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三阶段对1567—1604年间伊丽莎白政府以尼德兰革命为中心而推行的外交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其内容丰富完备,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英国自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从建国之日起,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一代外交新风。50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是“一边倒”,在中苏结盟的基础上形成反美统一战线。周恩来处理同美苏两个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60年代未70年代初,中苏外交陷入僵局。晚年的周恩来致力于推动中美缓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提高是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戴高乐推行了以“打破美苏两极格局,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为主要内容的抗美外交政策。我们知道,二战后,法国是马歇尔计划主要受援国,也是“北约”的主要成员国和美国在西欧的“伙伴”。可为什么到这个时期,法国要推行抗美外交政策呢?本文就法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条件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际战略分歧是导致中苏从联盟走向破裂的主要原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苏国际战略分歧产生,到1960年苏联撤回援华专家中苏关系基本破裂,这四年多的时间里,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因共同的国际战略利益而结盟。又因重大的国际战略分歧而破裂。  相似文献   

19.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