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咏梅 《收藏》2007,(1):59-61
景德镇陶瓷教研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旧址上进行过多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发掘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明代瓷器的认识,不少文献记述得到证实,许多关于明代瓷器的观念得以更新。其代表性收获有: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12)
正2017年10月17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文物遗存保护暨御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承办的"南青北白汇景德"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开幕。主办方配合本次研讨会推出了邢窑、定窑、越窑、南窑、蓝田窑、湖田窑等考古出土标本对  相似文献   

3.
方竟成 《收藏》2012,(5):69-7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景德镇的发展要以陶瓷为主的战略一直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近年来,景德镇瓷业更是得到突破性发展,以市中心广场为轴,景德镇瓷器馆、龙珠阁、御窑博物馆、陶瓷研究所以及陶瓷大世界、国贸陶瓷市场、华阳商贸市场鳞次栉比,形成了景德镇的独特风景。新近建设的浙江路、大师汇,  相似文献   

4.
韩涧明 《收藏》2012,(14):56-61
"景德镇感怀:只见商业,不见文化;只见工艺,不见艺术;只见重复,不见创新;只见大师,不见品牌!景德镇所代表的中国陶瓷精神在何处?千年打造的景德镇品牌价值荡然无存!只剩下浮躁、吹嘘、炫耀和赤裸裸的商业……"就在2012年端午节前,被称为"中国文交所设计师"的彭中天上传一则批评景德镇陶瓷创作现状的微博,吸引上千次转发及网上激烈讨论,而紧随其后,彭中天提出的景德镇应打造"中国奢侈品之都"的想法更是触动了很多人。实际上,彭中天"炮轰"景德镇并非一时冲动,这位一向以文化产业化为思维方式的思考者,已经拿出了一份重新打造"中国奢侈品之都"的设计方案。那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设计方案?这份方案能否像当年的文交所方案一样,引发强烈的社会实践呢?本刊就此采访了彭中天先生。  相似文献   

5.
徐桃生 《收藏》2011,(11):72-81
民国时期景德镇在陶瓷产业、陶瓷教育、陶瓷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景德镇干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6.
宁钢 《收藏界》2010,(2):144-145
景德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要想在有着千年辉煌陶瓷艺术历史的瓷都站稳脚跟,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当代景德镇脱颖而出,是很艰难的。一位女性陶瓷美术家凭着她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酷爱、凭着她执着的追求和创新、凭着她对陶瓷艺术的灵性和悟性,  相似文献   

7.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8.
引言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宫廷用瓷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以后历代官窑都写本朝年号款成为定式,只有明代正统(1436—1449年)、景泰(1450—1456年)、天顺(1457—1464年)三朝未发现官窑款识瓷器,而有断代价值的民窑瓷器也很稀少。因此,这段时期的瓷器面貌浑沌不清,扑朔迷离,陶瓷史学者称之为"空白期"。近些年来,随着海内外陶瓷考古发掘(陆地和水下)的进展,有关"空白期"瓷器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有学者进行过分类、排比研究,初步勾画出"空白期"瓷器的轮廓特征(见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3、4、5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混淆不清,也未曾探讨"空白期"瓷画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各大博物馆馆藏和著名收藏家珍藏的陶瓷、考古发掘出土瓷片为素材,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陶瓷馆复制元、明初青花瓷研究的成果,包括笔者参与其中的心得体验,分析"空白期"青花瓷的彩绘工艺和艺术特征,兼与元、明初青花瓷装饰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耿志潮 《收藏》2007,(2):50-50
洪武青瓷概念的生产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司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相似文献   

10.
刘禄山 《收藏》2008,(7):63-64
程门是晚清同、光时期景德镇最著名的瓷绘艺术大师、浅绛彩艺术集大成者。称其为“一代宗师”毫不过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江思清编著《景德镇陶瓷史稿》(1959年)引《黟县志·人物志》载:程门,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犹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虫、鱼、鸟、兽,兼擅其长,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清初大名家甚深,  相似文献   

11.
余少石     
《收藏界》2011,(12)
余少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父余翰青,著名老一辈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教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原为景德镇高专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2.
韩涧明 《收藏》2010,(9):13-15
对于当代艺术陶瓷来说,景德镇陶瓷的位置毋庸质疑,但是如何入手收藏景德镇陶瓷,又是横亘在每一位收藏者面前的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有着十几年收藏与推广经验.在业内有着专业口碑的“了了亭”主人陈也君.从她口中我们也了解到.当代景德镇陶瓷收藏的“水”并不浅。  相似文献   

13.
与众多土生土长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不同,韦毛华的陶瓷艺术"血统"并不"正宗"。本为广西柳州壮族后裔的韦毛华,起步于广东佛山石湾,成长成材于陶瓷圣地景德镇,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会与陶瓷结下缘分。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1,(2)
[重要看点]为祈福2011盛世华诞,动态传承中华陶瓷遗产,世界瞩目的清代镇窑破例柴烧,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古窑复烧专家团总主持、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亲率九大传统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空前系统的创作团队,与皇家瓷厂同窑共血脉的清乾隆福禄万代葫芦瓶首度揭开神秘面纱,率先被著名博物馆永久收藏!史无前例面向世界公开征藏!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1,(4)
陶瓷泰斗王锡良大师、仿元青花鼻相欧阳世彬教授授等17位大师联袂献礼建党90周年,今天大师的佳作就是明天的文物!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福运满堂青花粉彩十二生肖大师瓷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文物局权威出品监制,陶瓷泰斗王锡良大师任艺术总设计,仿元青花鼻祖欧阳世彬教授任青花总指导,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庆  相似文献   

16.
杨俊艳 《收藏》2013,(9):82-9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纪元,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内容。本文择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馆合办的“卅年回眸——景德镇1949~1980年陶瓷艺术展”代表作品,对其展现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与赏析。  相似文献   

17.
杜建新     
《中国收藏》2017,(1):160-160
出身景德镇陶瓷世家,父亲是已故当代著名原景德镇艺术瓷厂老一代艺术家杜浩生,祖父杜晓楼也是景德镇近代绘画界知名人士,继承家父传统在陶瓷的理念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专用瓷质温润如玉。淡淡的墨彩花鸟、仕女、老翁童子画不掩瓷,相互衬托体现瓷绘之美。  相似文献   

18.
王怀治     
《收藏界》2009,(4)
安徽黟县人,1947年9月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政协委员。其祖父王大凡为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为著名的陶瓷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收藏大卖场     
《收藏界》2006,(11)
在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氛围中,古陶瓷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景德镇众多行业中的一朵奇葩。本工作室在继承景德镇前人遗留下的宝贵的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工艺,研制出红外线修复技术,经修复后的古陶瓷可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4,(9):6-7
食古不化,是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面临的最大困惑。几百年来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题材制造的工艺复制品,扼杀了一代代摄德镇陶瓷艺人的创造性.使景德镇所谓的“艺术创作”始终停留在一个低层面的工艺制作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