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陈钰 《教育导刊》2006,(3):55-55
当家长在外辛苦工作,劳累奔波了一天后回到自己为之付出努力的家时,却要面对孩子违反纪律的投诉,你会怎样?是大发怒火,抑或严厉批评呵斥?或是听之任之,来个“冷处理”?下面,先来听听两位家长的感言。家长一:不打不成器我曾热衷于这一传统而“高效”的方法。早晨,我的一巴掌能让只顾着玩的儿子乖乖吃饭;晚上,我的一巴掌又能让儿子乖乖地离开电视机上床睡觉。这种方法即时见效,让我深信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的内心越来越感到不安和焦虑——孩子开始说谎了,他说慌是因为怕挨我打,这让我很震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管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志 《宁夏教育》2010,(3):78-78
“孩子学习就像给我学似的。”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只要家长不坐在身边,孩子写作业就特别慢,时不时地搞些小动作。为此,每天晚饭后,家长不得不和孩子一起坐到书桌前,监督孩子做作业,结果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疲劳。  相似文献   

4.
晏红 《家庭教育》2005,(6A):34-35
“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谦让美德的经典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挑战它,怀疑它是否过时,是否已经不适合社会现状:这是某网站上发的一个帖子=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当大孩子提出异议时,我们往往会说:“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或说:“你是哥哥,不要跟弟弟争!”  相似文献   

5.
有个叫贝贝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家里的长辈从小就开始对他进行尊老爱幼的家庭教育。比如每次家里吃水果时,家长都要让贝贝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贝贝真可谓训练有素,每一次都要拣最大的水果先给奶奶吃,奶奶总是免不了笑着夸赞一番,然后找个理由再让给贝贝吃。接下来依次便是爸爸和妈妈,但都有不吃的理由,这样一来,就像“最后一个苹果”一样,大的水果转来转去还是回到了贝贝的手中,他就只好独自享用了。然而,每次贝贝的礼让,总能让家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经济学家们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的观点,如“两套住房”论,说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大教授每家都拥有两套房子;“改革代价”论,说市场经济必然要以淘汰三千万低素质的中国工人为代价。最近又学了一个词,叫“后发优势”,说中国搞市场经济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很多年,但我们可以直接借鉴人家的经验和教训,绕过人家当年走的弯路,从而大大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马虎粗心是孩子学习中的拦路虎,对这个问题,家长不习惯深究原因,只是一昧地焦虑担心。多数妈妈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马虎束手无策,可谓谈“虎”色变。细究马虎,有两种情况,真马虎和假马虎。所谓真马虎,即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做事不够细心,导致错误百出,属于学习习惯不良导致的不好现象。而假马虎并不是由粗心所致,而是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或对知识掌握不牢,只能凭主观臆断去解,导致错误出现,或者孩子情绪不能自控,人坐在这里,心思没有在学习上也会漏洞百出,表现出马马虎虎。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马虎”,首先要搞清楚“真假马虎”,才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8.
闲暇中,我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讲到孔融准备分梨时停了下来,我想先听听小朋友们的想法。 “我要最大的!”“我想拿小的!”“奶奶说大的给宝宝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目前现有的3.67亿未成年人中,有2.35亿是中小学生,他们中被老师和家长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5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  相似文献   

10.
“别跟自己孩子生气”,这句话不陌生吧?当看到自己孩子犯了错误时,家人总是这样劝慰自己。可身为人师的我,并不是从家人口中.而是从学生家长口中听到了这样一句劝慰,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  相似文献   

11.
残障儿童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私奉献,恪尽责任。对那些有残障儿童的家庭而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真理。这些家长需要掌握关于残障症状的特点、教育治疗方案和策略等信息,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家长们也想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孩子的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留在我儿时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古代故事.大概就是“孔融让梨”了。那个谦和,礼让的孔融一直影响着我,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他的样子。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才了解到了孔融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学前教育》2005,(5):32-33
《学前教育》2004年第5期“管理纵横”栏目刊登的《录音笔事件》使我园教师深受触动,我们就此问题征询了部分家长和教师的看法,并展开了讨论。家长的话明明的妈妈:“其实,这真的是家长没办法,我们很理解老师要照顾的孩子多,比较辛苦,我们不怪老师,但是我们又特别想了解一下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有小朋友抢他玩具还是没有人和他玩,或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所以只好把录音笔放在孩子的身上了。”  相似文献   

14.
白兰 《中学教育》2006,(6):61-61
我在澳大利亚的邻居翠西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孩子们6岁时,翠西便送她们到附近的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天赋加上勤奋,两个孩子很快就脱颖而出,双双夺得市少儿芭蕾舞比赛第一名。一家电视台要求上门采访,给两个孩子拍一些“漂亮”的镜头,但却遭到翠西的断然拒绝。我对此不大理解,便私下问她:“在我们中国,不少家长有‘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出镜,你怎么……”翠西回答得十分干脆:“孩子尚未成年,我得像保护她们的眼珠一样保护她们的隐私!”接着,她便把自己的担忧一骨脑儿倒出:出镜固然可以给孩子鼓励,但媒体的过分渲染也可能助长她们的虚荣和浮躁。  相似文献   

15.
文旭 《家长》2010,(7):15-15
哪些孩子适合参加“一对一”辅导班? 1.有一定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具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能没有负担地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6.
宝宝受欺负了,家长怎么办。是在一旁干着急,甚至比孩子还害怕冲突?还是教孩子以恶制恶以牙还牙?似乎都不合格!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要知道,你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成长!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处理这种局面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中国多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那么,在幼儿园老师看来,现在的家长有什么特点,老师们又是如何与家长沟通的呢,我们来看看。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家长签字作为监督孩子学习的惯用形式,一直被各地推崇有加。然而,一场有关家长签字是否废除的讨论,日前却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展开。经讨论,学校将家长签字由“规定动作”变成了“自选动作”,即家长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在家校联系册上签上意见,而平时作业将不再延续早已流于形式的家长签字了。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涉及到对沿袭多年的家长签字制度的存与废展开讨论,肯定便会展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热闹格局来。假若没有作为权威的裁定者出面“一锤定音”,类似存废之辩,恐很难有“尘埃落定”之时。…  相似文献   

19.
玉凤老师:您好!看了您的信,我作为家长,也深深体会到了您所承受的压力。是啊,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们都对如何教育好孩子感到问题多多、十分困惑呢,更何况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孩子。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常处于特殊的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顽皮”、“捣蛋”、“特别”怎么办? 眼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日益烦恼着。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也充满了烦恼。在成人眼里,“顽皮”的孩子不够“乖”,“乖巧”的孩子不够“灵”,孩子要讨大人喜欢,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