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中国人开始熟悉这两位先生还要从整整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说起。“德先生”唤醒了国人的民主意识,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赛先生”更让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3.
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风靡全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将英文democracv(民主)和science(科学)分别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并亲热而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陈独秀曾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  相似文献   

4.
王元化“五四”反思所提重大问题之一是:“德、赛二先生”未必堪称五四新文化思潮之主流,对两者的认识今天还需要“补课”。本文研讨所见是:“德、赛二先生”当年貌合神离且抵牾;当年“德先生”旗手压制过“赛先生”;当年“赛先生”典范黯然消遁了;如今“德先生”要先补“赛先生”的课;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堪为当代“德先生”补课提供可选择的借鉴思路与教材。  相似文献   

5.
“辰”(chén)是一个调皮鬼,受尽了人们的宠爱。它一出生就被排在地支的第五位,被委派统管日、月、星。十二生肖中,人们也给了“辰”一席之地,美其名日“龙”。封建帝王以“龙”自居,想沾点“辰”的瑞气(指吉祥之气),把它请进“宀”里,构成“宸”(chén),皇帝称自己的寝宫为“宸居”,叫自己的文章为“宸章”。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常用来指物,即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汉语里“它”的使用有一条规律:尽量回避使用“它”,或者重复名词,或者省略不用。这是语言学家们经过历史的考察早已注意到的事实。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对“它”的用法做了非常透彻的论述,他说:“中国现代汉语里不大用得着中性的‘它’,尤其是对于非动物。草木什物之类,若在主位,就往往用名词复现,若在目的位,就可以不说出为常。”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也说:“‘他’字称人为常,称物较少,通常我们把那个物件的名字复说一遍,或是能省略就省略。”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下列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11.
量词“个”和“位”都可用于人,但有区别:“个”是中性词,“位”是敬词.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人用“个”或“位”,是有讲究的,不可“摸摸脑袋算一个”(老舍语).请看《我的战友邱少云》(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中的两个句子: ①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 ②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相似文献   

12.
“先生小姐”闪登场,欢欢喜喜来亮相。词语辨析学得好,英语称谓不能忘。首先登场的是Mr,听听他怎样说 Boys and giris,我是Mr,汉语里人们叫我“先生”,是Mister的缩写形式。有时人们把我写成“Mr.”,但实际上是一回事。我用于单个儿的男子姓或姓名前,如Mr Green(格林先生),Mr Smith(史密斯先生);我也可以与职务连用,  相似文献   

13.
therebe是一种常用的表“存在(有)”的结构。there为引导词,用以指代后面作主语的名词,亦称“假主语”,he的意义则表示“存在”,因此我们叫它therebe存在句。使用therebe存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赵晖 《初中生》2010,(9):98-99
我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比如,我会给朋友们叫一些奇怪的“称呼”:韩旭叫“妈妈”,佟雨叫“爸爸”,可心儿(雨可心)叫“姥姥”,凉皮儿(陈肖忆)叫“小姨子”,头头(李子茹)叫“村支书”。高雅,我叫她“林妹妹挤牙膏”,因为她娇滴滴的,像幽怨的林妹妹。  相似文献   

15.
张坤煌 《小火炬》2014,(11):20-21
我们班有三个风云人物,一个叫“冰淇淋”,一个叫“芒果先生”,另一个叫“椰果”,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现在我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第一个原来叫“百万富翁”。俗称“英俊潇洒的高富帅”。他每次都去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买来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对讲机”“苹果手机”……都是他的最爱。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17.
易言 《中小学电教》2004,(11):72-73
“拿来主义”乃鲁迅先生之一大发明。简言之,就是借鉴别人,而且是借鉴别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五四”前后,由于国人倡导“拿来”,所以有了“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有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传进国门;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因为主张打开国门、反对封闭,不断地“拿来”,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所以,“拿来主义”不仅在鲁迅时代是有用的,在今天也仍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正”字计票法是由旧时戏院记账先生记“水牌账”演变而来的。在清末民初.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戏院,其舞台形式大都为正方形,楼上叫“花楼”座位,左右偏座称“包厢”。楼下正厅为达宫贵人等上等人物预先包下。当时的剧院没有门票,由服务员在大门口招来看客,每领满5位入座,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服务员的姓名。稍后,由服务员负责计数、收费。  相似文献   

19.
形同and的or     
and与or无疑是英语中最通俗常用的两个等立连词(co-ordinative conjunction )。它们二者的词义迥异。and通常意为“和”,表累积,故而它又另有一个名称,叫“累积连词”(cumulative conjunction)。or通常意为“或”,表选择,故而它又另有一个名称,叫“选择连词”(alternative conjunction)。例如:joys and sorrows(欢乐和痛苦),high peaks and deep canyons(高峰和深谷);a boy or a girl(男孩或女孩),in adversity or in prosperity(处于逆境或处于顺境)。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一般男士被称为“先生”(Mr.);有学位(academic degree)、军衔(military rank)、显赫职位(high position)的,在先生之前冠以职衔,如“博士、上尉、部长”等。有时候.你还会偶尔(occasionally)听到有人称呼某人时使用“阁下”一词(Esq.)。通常,“先生”(Mr.)总是放在姓名之前,而“阁下”(Esq.)总是放在姓名之后。英国人使用“阁下”一词较多,而在美国是法定地限于某些阶层的人士使用,如法官(justice)、地方行政长官(local chief execu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