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中国的现实是近代史的直接延续,甚至就在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史范畴内。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就一直写到了今天与未来。  相似文献   

2.
英国方德万教授所著的《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一书,从中国近代海关入手,着眼于探讨晚清以来海关在中国风云变幻的政局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对海关与中国现代性起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著作史料丰富,论述宏大,体现了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研究的独特视角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谢捷 《新闻爱好者》2011,(8):148-149
《喜福会》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多次获奖并被拍成了电影。《另类》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的另一个翻译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吴精美的故事》,讲述的是女儿吴精美和母亲吴夙愿的故事;故事中那一幅幅苦甜参半并充满波折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相比我的2009年的一地鸡毛,和2010年的人生十字路口将错就错的选择,2011年于我,是一个平凡正常的一年. 当然,从不平常的悬崖边,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回归正常而平凡,这中间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心力才能做得到啊.我做到了.虽然头发也因此更加斑白. 2011年,我架起了需要的桥,下定了韧性的锚,并把游丝抛了出去,虽然,还尚未抓住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一本书,只要是诚实的表达,它的灵魂必然是和作者的经历和处境相关。一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告诉了读者什么有用的信息、深奥的道理,而在于它传达的作者的困惑、作者基于经验的思考的印迹。我以为解读这本书最隐秘的部分离不开作者这样的经历和处境:从校园到校园却不安心于校园,曾经向往学术现在却在学术体制内承受种种切肤之痛。其实,无论体制内体制外、媒体人还是学者,他们具体的经验虽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9.
在您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哪些论文最受同行关注?哪些研究主题最为热门?哪些学者最具学术影响力?哪些期刊最获同行认可?又有哪些机构占据领域研究的制高点?上述问题请您参考近期出版的《中国高被引分析报告2012》。  相似文献   

10.
11.
《国际广播》2000,(8):57-59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成长反映了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共同的发展趋势:办刊单位由官方走向业务机构,又走向学术组织;刊物内容从资料性向经验性、理论性方向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工作的特点,一是团结和培养了最广泛的作者队伍;二是刊物内容力求结合事业建设、学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需要;三是刊物形式尽可能为其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出版工作已十八年,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先后在旅游、辞典、综合编辑部工作过,现在的落脚点是《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部。在《年鉴》编辑部工作也有八个年头了,回想起来确有颇多感慨。 《中国图书年鉴》的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国图书大辞典》,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是新中国成立至1994年  相似文献   

14.
焦树峰 《档案》2023,(10):28-32+40
第148窟开凿于盛唐末期,属于敦煌李氏家族的“原创性”洞窟。按照“长时段”理论,应该将其开凿背景放置在整个8世纪来观察。在此视野下,第148窟是在吐蕃与周边政权的战争、李氏家族对密教的信仰、李氏的开窟传统以及节度使周鼎的支持等多重背景下所开凿的。吐蕃围攻敦煌是第148窟开凿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其开凿背景具有多重性。  相似文献   

15.
由爱新觉罗·溥仪署名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我的前半生》,自1964年3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以来,就成为一个轰动世界的话题.关于本书的书内、书外、幕前、幕后,一直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热点和卖点,一度沸沸扬扬的版权纠纷,更增加了该书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记我的中国同学赵世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专家赵世良50年代在苏联学习时的经历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他回国后的经历及在中国图书馆学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描述,尤其突出了赵世良先生在中苏两国图书馆学交流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研究专著。书中的学术创新既包括言说对象的创新,也包括言说内容的创新。前者体现在积极发现未被学界当作问题进行有意识研究的内容,如对古代书目分类线性次序的分析、对同一类目中典型文献和非典型文献的区隔;后者体现在对固有问题的重新解读,如对刘向叙录"上行文书"性质的定位、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义的重新界定等。而无论何种创新,都以古代目录和传统文化的互相映照和彼此对读为前提,因而应该说,《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是一部基于传统文化的对古代目录学学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19.
20.
"长时段"的视野《新唐书·南蛮传》的"赞"最后总结道:"《易》曰:‘丧牛于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易》之意深矣!"《南蛮传》的作者用另两个可供类比的例子,从"长时段"的角度解释了唐代灭亡的原因——由于南诏不断向东南渗透,两陷安南,迫使唐王朝不得不调用徐州兵士镇守南安北部最大的要塞桂林,久戍不得更代的士兵最终造成"庞勋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根基,无力于黄巢——"唐亡于南诏"的观点不但得到陈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