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最为复杂的文学家。其思想中儒、佛、道兼容的倾向尤为突出。而这些思想又比较集中、鲜明地体现在他以“赤壁”为题材的一组诗文中。  相似文献   

2.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了近100首词,占其词作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充分民法了由政治角色转换为文化角色的抒情主人公,在政治逆境中确立的难能可贵的生命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生命的延续并渐至佳境的路数。这主要是:成熟地掺和儒佛道文化,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形而上的超越心态;成功地融入社会群体,与官吏、百姓建立真诚纯洁的美好情宜;热情地投身于大自然,柔和谐调主体与客体,从中体味人生之适;同时,始终高扬自我的人格个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从儒、释、道几个方面去寻找苏轼在贬谪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翟玉肖 《文教资料》2007,(25):50-51
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按中学历史知识,王安石是改革派,司马光是保守派。为使学生们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史实上给苏轼予以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6.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士大夫人格的超越———论苏轼寓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寓惠期间通过对过往生活的深刻反思, 以“无思”“无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来对待人生, 构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境界, 从而在人格上超越了传统士大夫。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苏武寓惠期间所写的诗文和行动中,得出他在思想上三个飞跃的结论:一改历代封建官吏的愚忠思想,对人生价值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圆通佛道,嘲解人生;更讲究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它的终极至上性 ,即与天道相联系的“圣”的境界 ,另一个是它的经世致用性 ,即与人道相联系的“凡”的现实。前者是最高的理想 ,后者是理想的实现 ,两者之间密切沟通 ,不可脱离。有的论者只看到儒学的世俗伦理的一面 ,不承认它的超越性 ;有的论者又只看到儒学的高明理想的一面 ,不承认其所具有的现实性。关键的问题是要理解天道与人道、神圣与凡俗的贯通。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模式 ,对今天的人格教育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韩愈接受史中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学界尚缺乏关于苏轼接受韩愈的深入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韩愈的人品与学问的褒赞与接受。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玄奘取经是中外交通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玄奘取经为题材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纪实作品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到了明代,朱元璋以和尚出身当了皇帝,他既需要用儒教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还想维持自己佛家出身的光环,又不想得罪中国传统的道教,所以三教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西游记》,到处充满了创新思维。以今天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西游记》中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期望和幻想,期待着人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设计到现实定型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到“外圆内方”的“名士风流”的过程,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相揉合的人格,一直影响着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先秦儒家智德观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一种人事之智或知人之明;从地位上看,智从于德,智是一种达仁、成就德行的手段;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建立“仁且智”的道德理想人格;从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用知识、智慧治理天下。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短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启发式教学观不仅以其创立之早而为世人所瞩目,而且也以其依据的坚实思想基础,系统地实施原则和方法而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瑰宝,现代教学可以从中得到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彭易纪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4):98-99,102
人格的形成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格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社会主义的人格,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责任意识由社会人格发展而来,是在社会人格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与升华,体现出社会人格的主动性、道德性和担当性。如何在社会人格基础上实现责任意识的提升,如何建构以责任为基础的"责任——社会人格"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课题。要建构"责任——社会人格",首先,应回归责任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对公民进行责任主体意识教育;其次,应树立整体思维,促成社会协同效应,在群体互动中形成公民的整体认同感;第三,应树立公民角色意识,提升实践活动,建立积极的行为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青年创新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培养创新人格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内容,不同的人格因素,对于青年创新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塑造青年创新人格,最积极有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