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2.
月明 《初中生》2007,(3):10-11
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在中学时代,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决定一栋大楼的高度?"而几乎每个用功学生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4.
新话题预告     
假如下面的一道物理试题是高考题,出现了如下几个答案。如果你是评卷老师,你将怎么打分?为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由和感想。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试题是:“试证明怎么能够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答案一:“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到坠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答案二:“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它斜靠在屋顶的边线处。让气压计从屋顶落下,用秒表记下它落下的时间,然后用落下的距离等于重力…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我们究竟在思考什么>,文中说一个物理系高才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量楼高的简单问题坚持用十多种方法解答,最妙的答案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问"请问这楼有多高?"会心一笑之余,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文章援引了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卡兰得拉写的一篇名为“气压计的故事”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导师给了零分,而学生声称应该得满分。导师和学生同意将这件事委托给一个公正无私的仲裁人,卡兰得拉教授被选做仲裁者。试题是这样的:“试证明怎么能够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至坠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就是楼的高度。卡兰得拉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  相似文献   

7.
王一萍 《今日教育》2009,(12):37-37
有两个教师为学生的考试题争论不休.不知道是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好还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好.题目是这样的:请阐述如何使用气压计确定出一幢大楼的高度。该学生的答案是,首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然后将它系在一根绳子的一头.从楼顶上放下绳子.当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在绳子与楼顶平齐的部位作一个记号。再将绳子拉上来.测量记号与气压计之间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出大楼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引起满堂活跃,简便而有效,这是值得研究的。 怎样才是启发式提问呢? 简单说就是揭示了事物的客观矛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获得“举一反三”成效的提问。反过来说,凡是学生无须深入思考,只要背诵现成的答案,或是问题本身就暗示着答案,只须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都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十分讲究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的终极目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特性和具体性。教学中具体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当前应该做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怎样抓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后勤战线的同志在关心,在期盼,总希望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但从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看, 我们认为人们所希望的所谓现成答案其实是不可能有的。正如现在已经形成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状况,就绝不是十年以前就设计好了的答案一样。现在的状况是后勤改革经多年尝试、探索、实验、总结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希望得到的答案,也应该是在“现状”这一基础上继续尝试、探索、实验、总结后才会有的结果。如果硬要说出一种答案,那当然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运用的方法。通常,教师对所提的问题预适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答案。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意识”的现状(1)没有机会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且在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时也不会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2)有疑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使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  相似文献   

13.
最新教育理论认为,问题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三类:一是呈现型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求解的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解决它只需“按图索骥”就行。二是发现型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有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这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校中的校长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相信这是一个很多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没有谁可以给出现成答案,太多的理论则让我们茫然。但又不能不去思考。于是我想.给这个角色设立一些参照物也许不失为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雪化了是水     
学生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一般都要出一个看似简单通俗的问题:雪化了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回答:是春天!我神色凝重,手一摆,压低声调说:不对。学生小声嘀咕,互相露出诧异的眼神。我用威严的目光使他们安静下来。"雪化了是春天,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答案,但它是现成的。你们脱口而答,说明未经自己的思索。诗意是别人体会的,答案是误人的。你们没有带自己的脑子来。"  相似文献   

16.
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张利民比较、归纳、概括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题目和答案,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学生由于知识...  相似文献   

17.
另类学生     
思维就像一只牵着线的风筝,线断了,风筝就会更自由地飞翔。同事说了一件好笑的事:他在批阅物理试卷时将一个学生答的一道题目判为零分,可是这个学生却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得满分。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商定找一个不偏不倚的裁判。他们选中了我。我看了这道题目。题目是这样的:请阐述如何使用气压计确定出一幢大楼的高度。该学生的答案是,首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然后将它系在一根绳子的一头,从楼顶上放下绳子,当气压计触及地面时,在绳子与楼顶平齐的部位作一个记号,再将绳子拉上来,测量记号与气压计之间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出大楼的高度。应该…  相似文献   

18.
高考复习的最后冲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复习已临最后阶段,我们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人们确有答案而又不断追问的问题:每一位备考者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答案,但都期望有一个人说出它.以便印证自己所持的观点.这是高考备考中一种奇特的现象.本文试图说出这一答案。以满足备考者的需求.这个答案可以归结为以下6点: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的主要形式是模拟考试;最后冲刺阶段复  相似文献   

19.
"说明如何用气压计去断定摩天大厦的高度?"这是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系学位考试的一个问题. 有一考生答:"将一条长长的绳子绑在气压计上,然后将气压计从摩天大厦的天台吊到地面.绳子的长度加上气压计的长度便是大厦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结论。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教案设计只不过是对课堂生成效果的一个预设,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行为和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