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大革命时期汪精卫的右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精卫由一个国民党左派领袖向右派转化,这是大革命后期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试图回答:上海会议期间,汪精卫为什么没有同蒋介石一起分共,而到了武汉后,为什么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又迅速右转,背叛革命?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从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完成了他从“左”派到右派直至反革命的转变。他的这几个反革命步骤既有他政治谋略的考虑,又是他阶级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夺取革命的最高领导权,在北伐的前夕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赶走了苏联顾问,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逼走了汪精卫。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坚持“迁都”南昌同武汉国民政府抗衡。蒋介石推翻原定的北伐军事战略,实施东南战略打回江浙老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建立了反动国家政权。这也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当革命发展和他们的阶级利益发生冲突,对他们构成威胁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苏联顾问被驱逐,革命统一战线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究其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大革命失败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产物,是国民党新右派反动的阶级本质的必然体现.而作为中共的直接领导者——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也为蒋介石背叛革命,篡夺革命领导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运动更科学的称谓应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是指首次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共同掀起的国民革命斗争,即1924—1927年的革命。这次革命运动在1927年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形成高潮时,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关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亲历过首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全过程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其主要教训是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他指出:“在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党领导机关的投降主义分子…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武汉时期是“北伐时代的最高峰”。①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这一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武汉政府的重心”、②“有力的支柱”。③为了排除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干扰、坚持国共合作、反击蒋介石的个人军事独裁、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邓演达高举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大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从统一战线中分离出去转而支持蒋介石,主要是由他们从属的阶级的矛盾性格决定的,当然还与蒋介石采取笼络政策、帝国主义的压制、利诱有关,但不能忽视工农运动(本文以工人运动为例)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影响:对资产阶级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工人群众在革命高潮中表现出的无组织、无纪律的无政府主义现象;对资产阶级采取了过分的斗争方式。这些错误加剧了他们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将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定论为失败了,我认为,国民大革命是成功的,只是革命成果被国民党右派独占,工农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理由是:第一,革命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封建军阀)和人民大众(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所以,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统一中国。通过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特别是北伐战争已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力谋的国家统…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动和制造了中山舰反革命事件。史学界认为,在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时,中共应该采取武力反击的对策。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共产国际和苏联对蒋介石采取了退让政策,国民党左派缺乏有号召力的领袖,国民革命军各实力派人物对这一事件又采取观望、纵容或支持的态度,而共产党又没有实力,也没有时间去制裁蒋介石这一背叛行径。因此,武力反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采取积极退让的政策,这样,不但可以保存现有的力量,而且可以在国共合作的情况下,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工农革命武装,并争取机会建立自己的正规军队,果真如此则大革命的结果就可以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期间,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党派,以第三者的身份活跃于国共两党之间,是当时国内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抗战初期(1937年7月至1938年底),他们一致采取了拥护蒋介石的态度,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民族资产阶级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曾一度依附于国民党蒋介石,  相似文献   

11.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破裂,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阶段。这时中国社会性质怎样?革命性质是什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取得了政权?在革命中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问题急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给予回答,否则中国革命将无法进行。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加深了  相似文献   

12.
评北伐战争后期党内的两次争论李乃义在北伐战争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变换策略,蒋介石的反革命而目日益暴露,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国共合作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及蒋介石背叛革命所导致北伐战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在这个问题上,党内有两种截然...  相似文献   

13.
广州事变发生的原因很多,既有蒋、汪间的矛盾,亦有蒋与苏俄顾问间的矛盾,诸多矛盾的总合,再加上蒋介石本人多疑的心理以及右派的造谣离间,终于使蒋介石挺而走险地发动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  相似文献   

14.
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应当领导团结他们,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敌,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四一二”政变后两天,共产国际就宣布“中国资产阶级叛变了反帝斗争。”四月二十一日斯大林也宣称:“蒋介石的政变,表示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表明他决心同民族资产阶级一起,勾结帝国主义者,反对中国工人和农民。”  相似文献   

15.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由对日妥协转向抗日的原因蔡丽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由地区性急剧向全国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蒋介石在联俄政策上由拥护转变为敌视的演变过程作了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蒋介石在何时开始反对联俄政策、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反对联俄政策等学术界存在歧见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抛弃三大政策、背叛国民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之一。如何认识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大革命时期,随着革命斗争的实践和党的理论素养的提高,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形成了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前的政治活动,是受客观历史条件及其阶级属性制约的。他在当时之所以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重视,不能仅归结为他个人的政治品质,而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客观根据的。剖析蒋介石在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中的表现,以及对实行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态度时,主要应把握住从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征,而不能只简单地认为是玩弄反革命两面派手法。  相似文献   

19.
一第三党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由不愿与蒋介石集团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人物——邓演达等发起组成。邓演达,广东惠阳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大革命时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第四军作战。他十分注重群众工作和农民问题。武汉政府时,坚决反对蒋汗的背叛行径。稍后,为避开反革命的迫害,化装为工人,沿平汉路徒步郑州,  相似文献   

20.
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