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是文艺创作中有待开发与耕耘的领域,是需要用心去探寻的艺术珍宝。通感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暧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暧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  相似文献   

2.
联想是智慧的桥梁,写好作文离不开联想.联想为形象感觉所唤起,是中枢神经系统由条件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人们看到瑞雪想到丰年,看到乳燕想到春天.刘勰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联想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当我们看红、橙、黄等颜色时,会联想到火焰和日光,产生温暖的感觉,所以人们把这几种颜色称为暖色.当我们看到蓝色或绿色时,会联想到海水和绿树,有凉爽的感觉,所以人们把青、蓝、绿色称为冷色.在南方,室内墙面、家具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故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天风海涛中听得咆哮的怒吼,从溪水流泉中闻到凄惨的呜咽:我们在日常交谈中还会不自觉地吐露出冷静、热闹、声尖、话酸等富有通感的词汇用语。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联想在作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用得当,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形象,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作文中,应该怎样去联想呢?下面结合课文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一、相近相关联想法。即由某一事物去联想与它在某一方面相关或相近的其它事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由看到水绿联想到翡翠,使人们对水绿有更深刻的印象。又如,我们看到天上的彩虹就会联想到江河上的桥梁;由看到照片,会联想到照片的来历及“我”与照片上的人的友谊等。…  相似文献   

6.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在直接感觉到某个东西的同时就会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并且这个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竟逐渐地变成了那个联想事物的象征或代号,即成了所谓指号。例如:看到十字路口的红灯,就联想到“禁止通行”,看到某人脸上的皱纹,就联想到他的衰老;十字路口的红灯、皱皱都构成为所谓指号.  相似文献   

8.
话题由来同学们在作文中,除了要写好眼前的人、事、物之外,还要适当地展开一些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内容会更加充实,中心会更加突出。什么是联想呢?我们看到梅花会想到春天,看到小溪会想到大海,看到红领巾会想到烈士的鲜血……这种由此及彼、由甲到乙、从眼前的具体事物想到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就是联想。下面的片段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9.
刘园婷 《现代语文》2007,(8):112-113
"大学生"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任何理解上的障碍,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大学学生".但是,如果外国人看到就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大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年龄大还是学历高?  相似文献   

10.
钱秀琴 《现代语文》2007,11(10):25-27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舌鼻,为此人就有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心理感觉等不同功能的感受.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其产生相通,往往会启发人的联想,产生别样的感受,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连通叫做通感.  相似文献   

11.
张飘云 《江西教育》2002,(11):29-29
两步应用题实际上是由两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学好一步应用题也就为学好两步应用题奠定了基础。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他们对一步应用题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看图来解答,这一环节要经过由看到说、由说到想、由想到做三个层次。首先,由看到说,从说中留下条件和问题的印象,悟出解答一步应用题的算理,使语言对思维起到强化作用,在看、说过程中想到问题,如由两类图形的集合想到加法问题,由整体求部分想到减法问题。其次,由说到想,其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明白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联想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同济小学四年级王洋同学来信问:联想是什么?写作文的时候怎样联想呢?人的头脑,有这样一种本领,就是当你接触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时候,会想起其他的一些人或事,人们把这种本领叫做“联想”。善于联想,思想的天地就会十分开阔,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宇宙之大到细菌之微,无处不是联想的翅膀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作文时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呢?首先从时间上想。如果改革开放给今天的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甚至会联想到祖国将来新农村的面貌……第二是从空间上想。如看到村前静静的小河,可以使…  相似文献   

13.
孙信江 《甘肃教育》2008,(14):54-54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1.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而引起的联想。例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  相似文献   

14.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2006,(2):26-34
回顾会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回顾的目的,是让人们看到希望,不然回顾的意义也就停留在简单记录的形式上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想像的一种,就是依据某个事物的某种特征,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例如,著名作家夏衍看到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就属于联想。(见《包身工》)人们在作文过程中的想像,经常运用和主要运用的就是联想这种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联想的方法。一、相似联想法。相似联想,就是依据某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去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另一事物。这是人们想像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相似点不同,它又分为“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和“质同联想”三种方式。1.依据事物相互间的外形…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课外阅读,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语文课,联想到语文学习,似乎课外阅读本身就是语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附庸。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就是这种理念给当今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普通逻辑提纲(三)周文英第三章逻辑指号学──逻辑与语言学的交叉概述一、指号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在直接感觉到某个东西的同时就会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并且这个能直接感觉到的东西竟逐渐地变成了那个联想事物的象征或代号,即成了所谓指号。例如:看到十字路口的红灯...  相似文献   

19.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20.
一、联想类型分析阶段“假如失去联想,人类将会灭亡”。这句著名的广告词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联想是智慧的翅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注意,有两个要素:一是有一定联系;二是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想在一起。这就是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