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这是作为记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新闻写作要循着事物发展规律所提供的信息,揭示主题;新闻要写得生动、鲜活、精彩,需要从新闻素材、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记者新闻写作的能力。一、新闻素材角度选择和主题的确定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形成,总要通过对一定的素材选取、主题的确定以及结构布局来加以表达。素材选择角度是指记者对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以达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4.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通许县税务局通讯组从前年三月到现在,共发稿件一百二十多篇,被县里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单位。这个局经常把通讯报道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通讯领导小组。领导成员还亲自写稿。今年四月,局里举办了新闻业务培训班,聘请广播站编辑和县通讯组的同志进行业务辅导。从五月份开始,由广播站代培训通讯员,一次两人,准备年底将通讯员培训一遍。局里还给每个通讯员订阅了通讯员报和华中信息导报各一份,统一购买《写作入门》等业务书籍,人手一册。通讯组副组长娄季云,用自己的稿  相似文献   

7.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9.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感叹:“在基层,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哪有什么新闻啊!”这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错把优势当劣势了。和那些国家通讯社和省以上报纸的记者相比,我们基层通讯员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身在基层,在于整天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产生新闻的主要源泉,无数取之不竭、写之不尽的新闻素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联系群众,是记者和通讯员必须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报道。可读在有新闻,可读在抓住了重要的宣传主题。从中央到省,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各地出台了多种减负的方法,报道的也不少,但多是领导机关在给农民减负。邻水县关河乡楠木村由农民自己作主来减负。这件事新鲜,便有了新闻。基层通讯员往往觉得新闻难找。要说找新闻难,不只是基层通讯员,就是专门吃新闻这一碗饭的记者,也并非总觉得找新闻很容易。是难是易,首先要解决一个识别什么事情才算新的问题。称得上新的事,可以指出许多特征,不过,有两个特征是最基本的:从时间方面看,是第一次或首先发生的事;从…  相似文献   

11.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李鹏同志也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地位、作用的高度评估。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这是记者和通讯员共同探求的目标。然而,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写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  相似文献   

13.
读者评刊     
“无声的老师”长垣县城关镇通讯组共有28名通讯员,1986年他们采写的报道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159篇,创历史最好成绩。这里面也有《新闻爱好者》的一份功劳。这个镇的通讯员新手多,经验不足,素质差。镇领导为他们每人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并以老带新,邀请编辑、记者传经授宝。城关镇王留章,通过向“无声的老师”《新闻爱好者》学习,很快掌握了起码的写  相似文献   

14.
求异出新闻     
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研究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形势,从中寻找新的报道题目,有的同志则跟在别人报道的后面亦步亦趋,别人报道啥,他也报道啥,造成主题雷同,新闻不新。新闻最忌文题一样,使新闻失去新意。怎样避免这种做“无用功”的现象呢? 首要的是树立超前意识。因为新闻贵在新鲜,同样的主题,第一次报道是新闻,第二次报道就不是新闻了。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在选择、提炼主题上要在报道形势的前面,即在报道内容的求新上要力争第一,勇当尖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5.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已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17.
其二,材料的作用在于阐明报道主题。写新闻时,取舍材料或详略运用材料都要服从报道主题的需要,应以生动深刻地反映新闻事实为依据。所以,取材要体现报道主题,对新闻素材除了去伪存真之外,还必须进行去粗存精,不能“拾到篮子都当成菜”。有的老记者总结取材的体会曾说过:“新闻报道的主题既然是一篇稿件的灵魂,选材就一定要灵魂附体,即用主题统率材料,同时对材料的取舍和使用材料的详略又必须扣紧报道的主题。毛泽东同志谈到写文章时指出“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9.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素材中的“沙粒”和“金粒”是混杂在一起的,要想获得“金粒”,就要合得下力气把“沙粒”统统淘去.每一篇报道,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即新闻的主题.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的主题从哪里来?是产生在采访之中还是采访之后?一些初进新闻之门的记者,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眼点过多地放在搜集新闻事实及相关背景材料上,认为采访就要先把材料抓到手,提炼主题是采访之后的事.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