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月十八日下午,黄河大桥被特大洪水冲断了.我们几个接受了编辑部的指示前去采访.坐上赶往开往黄河边的专车的时候,就听说周总理也赶来观察了.在跟随总理采钫和参加省委为抢修黄河大桥连续召开的紧急会议中,我们认识到抢修黄河大桥的经济、政冶意义、也就是说,把抢修黄河大桥同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和支援中东人民的英勇斗争联系起来.这既提高了我们的报道思想,又鼓舞了我们的干劲.我们这次采访,最大的困难就是  相似文献   

2.
贵阳晚报记者罗万雄怀着关心母亲河的强烈责任感,沿黄河断流区进行徒步采访考察。 黄河断流,世界瞩目,更为中华儿女所关注。今年2月,新华社播发了黄河断流200多天的消息后,罗万雄心中萌发了采访黄河的念头,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从4月26日开始,他徒步考察了黄河断流处开封、济南、滨州至河口段等处,行程约2000公里,并写出了《京都喜访张光斗)、《胜利油田一吨水换一吨油》、《黄河河口记》等文章,陆续电传回报社刊登。  相似文献   

3.
为深人扎实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2011年11~12月,农村大众报开辟了“走黄河,看三农”专栏,派出记者沿黄河山东段进行零距离贴近式采访. 几十天的采访活动里,我们从黄河人鲁第一村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沿黄河一路走到了人海口前的最后一村——垦利县黄河口镇利林村.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09,(8):67-67
本刊讯 6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报道《黄河日记》在西宁正式启动。据了解,《黄河日记》将以黄河为主线,组织采访车队沿黄河进行一万多公里穿越式的采访,重点对黄河流域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30日,是值得田宝贵一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他获此殊荣,成为宁夏新闻界获范长江新闻奖的第一人. 20多年来,田宝贵走遍了宁夏的山山水水,六盘山下、大漠深处、黄河两岸、贺兰山麓,到处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他采编、制播了大量思想内涵深刻、富有时代感、群众喜爱的电视新闻作品.他笔耕不辍,多年来,始终坚持到新闻一线采访,以新闻记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着范长江的精神和信念,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书写了一个新闻记者奋进的传奇.他制作或参与创作的20多件电视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等奖项,1 00多件电视新闻作品获省部级奖.他创下的这个纪录,在宁夏广播电视总台至今仍无人超越.  相似文献   

6.
那是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之前,担任黄河报道的记者周君谦同志,接受任务去报道沿黄农民抢种小麦的事情。当时沿黄河滩播种小麦较早的濮阳、范县广大农民已经摇耧播种,进入生产高潮。老周骑着一辆嘎吱嘎吱响的自行车,踏着黄河滩中的泥泞,深入到现场开始采访。当他来到寿张县七张际阳村时,看到区政府正领导20余个村庄的500多名农民堵一条串沟(被黄河水冲刷成的水沟)。这条串沟堵住与否关系到84个村900余顷滩地,在黄河水退去后能否抢种上麦子。于是老周一边采访,一边和群众一起参加堵串沟工程来。群众看见  相似文献   

7.
我和祁念曾同志的交往,始于10年前的一次创作采访。1991年,为了创作一部关于黄河的电视专题片,我和祁念曾都是这个创作组的成员。我们沿着黄河由西向东,从青海湖直到黄河口,跋涉数千里,使我们能饱览祖国山川之壮丽,文物之灿烂,民俗之丰富多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之辉煌,精神为之振奋,心胸更加开阔。在采访中,我和念曾同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当时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毕业于全国著名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青年学者。他白净、微胖、神采奕奕,颇有儒雅的风度。在旅途中交谈时,他说自己是洛阳人,并…  相似文献   

8.
观壶口     
我在兰州铁桥下看到过黄烟四起、翻滚奔腾的黄河,我在山西晋南看到过浩荡而又舒缓的黄河,我曾在宽阔的河面上乘船游览过黄河,我也曾在黄河岸边度过幽美宁静的夜晚,凭栏谛听黄河午夜的涛声,我曾经从东到西,或从北向南几十次跨越过黄河,应该说对黄河很熟悉了。但是认真说来,只是在我驻足观看了黄河的壶口之后,才算是真正看到了黄河,或者说真正认识了黄河。一次难得的机会,我陪穆青同志到壶口采访。他去拍摄壶口的照片,以便在他《五彩的中国》一书中收进壶口的雄姿,对我来说,这是个观察壶口的绝好机会。5月天气,晋南地区正值春…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后套平原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巴彦淖尔报》总编辑李廷岚同志来到招待所,对我们说:“这几天的活动太紧张了,明天是星期天,我陪你们去游乌梁素海,到那里可以放松一下身心。”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出了巴彦淖尔盟公署驻地临河市,沿着黄河北岸,往东北方向)奔驰而去。在车上,李廷岚简单地介绍了乌梁素海的情况。他  相似文献   

10.
那是一次难忘的采访。1992年12月20日,约定采访他的日子到了。没想到,那天直到下午下班后才有了由我个人支配的时间。他叫丁大洋,是湖南津市市百纺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一个多月前,在湖南常德市城区我认识了他,并听他说起了那幅由12块组成、共有12米长,把黄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天然木纹画。天然木纹绘出黄河,实属罕见。而我们《常德日报》还未曾报道。于是我萌发了去桃花源采访丁大洋及其木纹画的念头,并和他约好了采访的日子。隆冬的夜来得早,加之天色阴沉,又下着毛毛细雨,那天黑得更快。因为如此,我心里掠过改天去采访的念头。但我转念一想,守信用是结交朋友的基础,而记者是需要交朋友的,因为需要朋友提供新闻线索。这次若失约,不仅有可能失去这一新闻的采访权,而且有可能失去一位刚结识的朋友。常德市城区距桃花源景区有60多公里。报社没有采访保障车,外出采访要乘公共汽车。我顾不上回家吃晚饭,直奔汽车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赶上最后一趟去桃花源的车。通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了的,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我在公路上试图拦乘便车去桃花源,然而,一辆辆汽车瞪着两只刺眼的“大眼睛”,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时,我想到了在常德市消防支队的一位很热心的朋友,想请...  相似文献   

11.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12.
初进红寺堡的心路历程接到采访任务后,我翻阅了"黄河善谷"的材料.说实话,当时对"黄河善谷"这几个字仅有空洞概念般的粗浅认知,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真实内涵是什么,甚至在"慈善工业园"几个字上我还打了一些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第一次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在银川,我非常感谢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他说:"你们先下去进行一番心灵之旅,回来再谈."当时我对"心灵之旅"这几个词也只是一个概念,觉得可能是美化的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13.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纪荣起在东营日报社工作整整七个年头了。在七年的采访生涯中,他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蹬着自行车跑遍了黄河三角洲,为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奔走呐喊、添献华章,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着东营新闻宣传事业的一片绿洲。1988年4月,纪荣起到垦利县新安乡采访,为了给报社省下20元的交通费,他早上不到6点就动身,骑车行程近40公里。当时新安乡党委书记王寿彦同志紧紧握住纪荣起的手,望着他零乱的头发和满布灰尘的脸,感动地说:“荣起,好样的!这么远骑自行车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的……。”乡间的路坑洼不平,纪荣起下乡时常遇到自行车跑气或是扎带的情况。有一次,他在去黄河农场采访的途中,车子坏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只好推着车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9月20日,在古朴庄严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里,随着渭南、运城、三门峡三家党报领导和采风团成员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大型文化采风团团旗上签名留念,标志着渭南日报首次组织的跨省联合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5.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罩的某个特定事件.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由于他的职业原因吧,我对他三个半小时时采访居然换了三个地点——办公室、招待所、他家里. 我久久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 高昂的阔额,剑眉下的深度眼镜,总是凝神苦思的眼睛,总是紧抿着自信的嘴角。  相似文献   

17.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河南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完成了濮阳市沿黄河乡村纪行采访。他们的事迹  相似文献   

19.
常金太同志一生酷爱新闻报道工作,他坚信“新闻是跑出来的”.30年来,他带着一支钢笔、一个采访本,跑遍了卢氏县的山山水水,饱尝了通讯员的酸甜苦辣.一次他和河南日报社记者聂晓辉去五里川采访,住在大队部里,半夜里暴雨倾盆,门前山洪暴发,房屋四处漏雨,狂风呼天啸地,他们硬是靠着墙角蹲了一夜.1993年冬天,我们一块去西南山采访,大雪封山、路滑难行,被浅在山上冻了一夜。  相似文献   

20.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