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新课标修订仅文字修订就有200多处,其中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从过去一、二年级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会认1600字,其中会写800字。进一步提倡了"多认少写",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效、自主的识字呢?在这里笔者谈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现行统编版教材相对苏教版教材而言,生字数量有所增加,更加强调了学生识字的重要性。然而,这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由于识字教学主要面向低中年级学生展开,这些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无法对汉字进行精准记忆。很多学生认为识字学习枯燥无味,对于难写的、易混淆的生字容易出现“学得快,忘得快”、“搞不清”的情况,因而对识字课堂产生厌烦心理,使识字教学陷入阻碍。因此,基于儿童本位,选择适切、有趣的识字教学策略,对易错、易混淆的字能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识字、辨字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阶段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课本将大量的识字内容设置在一至三年级,要求学生会认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识字效果、识字习惯和识  相似文献   

4.
吴雨亭 《考试周刊》2014,(5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多识字、少写字,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会认的字”,要求只认不写;另一类是“我会写的字”,要求既会认.又会写。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就难在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顾此失彼,生字遗忘快。而新课标要求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一种不错的识字方法,但也有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的识字量大幅增加,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识字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根据以上特点,我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我设计学生识字时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把形式多样与内容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而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而且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识字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学习过渡到书面语言学习的桥梁。小学中低年级是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培养的最佳期,但识字量的缺乏,将会使学生错过这一最佳期。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阅读,然而阅读的质量与识字量有密切联系。小学低年级要求,会认字1600个左右,会写字800个左右。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艰巨的任务。怎样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  相似文献   

9.
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急于加大识字量,同时为了巩固识字量而忽略认写分开的要求,有意拔高标准,对只要求会认的生字并同要求会写的生字一样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一步到位,远远背离了课标。有的教师自认为所教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因而把只要求会认的字统一要求"四会",自认为这样做"喂饱了"学生,殊不知是走入了识字教学误区,严重游离了课标。首先,认写不分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识字负担过重,识字效果不佳,书写质量滑坡,错别字大量涌现。其次,认写任务加重以后伴随而来的是识字写字的兴趣减退。再次,写字任务的强行加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识字教学,共安排了会认字52个,会写字14个。 识字方面,整个单元坚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扩大识字量,为其及早阅读与快乐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在识字过程中,采用象形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的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增多了。难度加大了,但并非无法克服,从以下几点入手将事半功倍:抓住特点,在汉字构字规律中识字;增加趣味,在愉悦的气氛中识字;加强阅读,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指导写话,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字;走进生活,在开放自主的课堂中识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本上也出现了我会认和我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特点。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然而低年级的识字量大,课时紧,重复机械识字往往会让学生对识字失去信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1,(50):71-72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识字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所需了解的汉字量达到1600个左右,其中会写800个;到三、四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常用汉字就需达到2500个左右,会写1800个左右;到五、六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汉字量就需要达到3000个左右,会写2500个左右。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低年级段学生系统识字教学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要认识的字提倡整体认读。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认识到如果让学生整体认读要认识的字,学生记得不扎实,而且遗忘也很快,即使是在以后阅读中多次见面,也会有许多字学生不认识。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必须抓住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比较新课标版语文第一册与原来的九年义务教育版语文第一册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变化最大的首推识字教学。原来的语文第一册要求会认140个字、会写140个字;而“新课标”语文则要求会认4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识字量远大于原先所要求的.要求会写的字却减少了将近1/3,突出了“多认少写”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实现将识字、写字与发展语言、阅读写作巧妙结合起来的科学要求。面对如此大的识字量,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改革识字教学方法,探索识字教学新策略,提早开始阅读的时间是确保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措施。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正确实施识字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这避免了以往因“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要求而造成学生学习汉字的负担和认不快、写不好的现象,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以便让学生提前读写。  相似文献   

18.
周琼 《小学语文》2011,(10):36-38
一、问题的提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须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并承担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任务。低年级学生须会认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会认400字、会写100字,一年级下学期要会认550字、会写250字。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如何使学生快速认识、牢固掌握?也一直是教师们思索的问题。为此,本人就这一问题在识字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介绍几例识字方法。一、比较识字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它们在音、形、义上都有某种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对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深厚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由于汉字本身具有难认、难读、难写和难记的特点,其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都非常复杂,且许多的汉字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在学习和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如果教师不能抓住汉字构字的智慧,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识字质量就不会高,识字兴趣消退,情感体验缺失。因此,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软肋”。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开展了字理教学实验,探索了“探源——象形——研法——析理”的识字教学法,以期对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