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日商务活动中,日本人经常会表现出非语言交际行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针对这种现象,从体态语和副语言两个方面分析中日商务活动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并从日本人非语言交际的行为特征、文化成因对日本人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文化解读,有利于减少中日交际误解和摩擦,保证中日商务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其语言渗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了解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相关内容的某些差异,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本文通过对比,论述了汉俄礼仪用语的民族文化差异,能帮助两个民族,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实现正常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同语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语言文化决定了人们交际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交际礼仪文化的差异。英汉民族是两个语言不同的民族,英汉语言各有其历史渊源和价值趋向,这就决定了英汉交际文化的诸多不同。其在问候、称谓、赞誉、恭维、答谢、道别等交际礼仪方面各有其讲究。了解这些差异,可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产生都有其文化和环境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环境孕育出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民族文化窗口。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大多表现为语言在交际中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形成有着环境和地域的背景,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美、等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就是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5.
沈凯 《文教资料》2010,(11):40-41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一种符号系统.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语言饱含文化内涵。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势必形成语言文化差异。本文从词汇文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四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体态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是交际中常用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着重关注非语言行为的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通过比较中西体态语的共性及差异,探讨了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民族性格等四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同语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语言文化决定了人们交际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交际礼仪文化的差异.英汉民族是两个语言不同的民族,英汉语言各有其历史渊源和价值趋向,这就决定了英汉交际文化的诸多不同.其在问候、称谓、赞誉、恭维、答谢、道别等交际礼仪方面各有其讲究.了解这些差异,可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除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外,必须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因此,笔者试图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找到解决这种影响的策略,使学生更加顺畅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同语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语言文化决定了人们交际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交际礼仪文化的差异。英汉民族是两个语言不同的民族,英汉语言各有其历史渊源和价值趋向,这就决定了英汉交际文化的诸多不同。其在问候、称谓、赞誉、恭维、答谢、道别等交际礼仪方面各有其讲究。了解这些差异,可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跨文化交往活动有时会发生交际者始料未及的交际障碍,小至误会,大至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即为“文化空缺”,反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差异.因此,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其产生的基础,“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有几种类别:语言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文化内涵差别的词汇;交际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指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在文化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语篇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指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的不对应.造成文化空缺的原因有:民族性格、情感等的差异,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礼仪禁忌的差异,典籍、典故以及宗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体系、风俗习惯、词语文化涵义、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总是以自己文化的习惯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注重比较文化差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活动在文化心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活动是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文化活动形成心理现象的过程;文化活动和心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全球化——圣诞节过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越来越少,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淡漠。文化意识的激烈变动,导致了个人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困惑。在接受圣诞等洋节的同时,应当不断地把我们的节日做强做大,把我们的文化叫响,实现新一轮的东西合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丰富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地域特征和风俗习惯有明显差异。文化差异性在英汉语言运用中有充分的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倡导文化教学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即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句子与篇章教学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派旨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规范现代性的文化共识,但时代共识的迫切发展却导致对文化共识的忽略,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性的不足及共识的必要,以及文化寻根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最后论及其挖掘与建构了那些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全球文化战争不可避免,而且已经打响。文化的内核就是价值观,文化之争就是价值观之争。这之中美国已占得先机。我们要努力树立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当今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文化战争一触即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崛起进程中",汉字文化圈"却已然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南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而需要尽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一,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二,"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其三,注重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其四,"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其五,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其六,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重建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旅游的基础力量在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就要强化文化建设。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建设重点是要搞好特色文化。特色是魅力也是生命。搞旅游就要消除不正确的认识,在重视文化内涵建构的同时,把握区域的现实定位,努力彰显本地的文化特色;要强化和谐文化建设,用最优秀的、"真善美"文化和引导广大民众,吸引广大游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更新,保持文化长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