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黄鹂>的教学实录,感觉好像是驾一叶小舟,在一池春水中荡漾,那跳动的思维、青春的笑脸、个性的表达,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黄鹂>教例的生命活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研究重点1 体味、评价《黄鹂》的意象美和语言美。2 分析评价作品的哲理 ,借鉴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的写法。课题研究课题一 把握《黄鹂》的意象美研究过程 :1 通读全文 ,了解黄鹂在不同境况中的不同情态 ,画出文中的标志性词语。提示 :可大致分为四种境况 :(1 )在经受炮火洗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住渗透点,随机渗透。课文《黄鹂———病期琐事》中,作者孙犁用黄鹂的生存环境的变迁,来寄寓政治环境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联系课文中黄鹂的种种不幸遭遇,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有些鸟类已经灭绝,还有不少已濒临灭绝。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明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见缝插针,巧妙渗透。又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让学生体会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对生命的启迪作用: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可谓是“生命课堂”的开山之篇,它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田。今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理念,更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希望语文教学能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创新实践的殿堂。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5.
伍志斌 《广西教育》2005,(7A):59-59
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也就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叶谰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拨动“情趣”这根琴弦,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7.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旨在通过对现行教材《百分数统计表》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分析及反思,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新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教唱完《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后,我预先布置了下节音乐课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方设法,各尽才思,通力协作:为表演音乐课本剧《蜗牛与黄鹂鸟》作好准备,孩子们频频注目点头。  相似文献   

10.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曲采用五声宫调式,盵監拍,曲调结构为带尾声的两段体。歌词以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词曲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葡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发展过程为生命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联手演绎生命的风水宝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鲜明的理念、明晰的目标、全新的框架向我们昭示了一条通向课程目标的佳途,它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在改变学生生活的同时,必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黄鹂》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以文体组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赏析散文的语言。这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黄鹂》是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笔下的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鸟儿,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从小黄鹂身上悟出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  相似文献   

14.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5.
《黄鹂》是孙犁散文的名篇 ,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的范文。文章将黄鹂视为美的象征 ,精心描绘黄鹂在不同境遇中所呈现的不同神色形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痴爱、向往和追求。笔者捧读此文 ,在理清了该文的意境结构的基础上 ,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分析法 ,学生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什么叫“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呢 ?要想了解这个概念 ,须首先了解什么叫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文思导引孙犁虽以小说名世 ,但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 1 956年以后 ,作者因病很少写作。《黄鹂》是于 1 962年写的一篇散文。《黄鹂》写的是普通小鸟 ,记的是病期琐事。阅读本文重在理清作者行文脉络 ,把握其主旨。作者在本文中以黄鹂为线索 ,以时间空间的转换安排材料。全文重点写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 :战争年代 ,初见黄鹂。惊鸿一瞥 ,黄鹂在作者的心中留下极美的印象 ,为后文作者关注黄鹂张本。青岛疗养 ,再见黄鹂。此时虽可尽兴观赏 ,但仍觉意犹未尽。其后 ,鸟市漫步 ,三见黄鹂。被卖的黄鹂凄惨的神色 ,刺痛了作者的心。江南春季 ,四…  相似文献   

17.
苏炳炎 《教师》2013,(34):51-5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好工具,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材内容要求,并以强烈的生命意识、神圣的职业感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努力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要综合运用体验、活动以及评价等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生命教育实效,让学生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生命价值引领,达成课程的生命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表明,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也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了孙梨在 196 2年写的一篇散文———《黄鹂》。课文选取黄鹂与环境的几个片段 ,逐层铺垫 ,最后水到渠成 ,得出了一个给读者哲理性的启迪 :大千世界 ,黄鹂 ,乃至一切事物的极致 ,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 ;结合时代背景 ,还能听到作者的呼吁 :为作家、人才乃至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但是 ,《教师教学用书·黄鹂》却把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读变了味。下面仅从其“课文说明”中摘录两段话 ,并略作评析 ,以资讨论 :①抗日战争时期 ,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