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制约广西"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推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从分析在M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几年对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求预测,对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M"型战略的提出为广西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机遇。它的实施将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基于"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则,可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制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政策时,应当把握坚持综合平衡,分层转移的原则,效用、相关、组织、合理和适度等规则。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边界省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融合较为激烈,也正是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才使得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如此鲜明。少数民族的歌曲多源自于人文风情,反应地方文化特征。因此,本文从云南省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入手,对云南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特征展开了分析,并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歌曲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M"型战略的提出为广西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机遇.它的实施将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新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基于"M"型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则,可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制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政策时,应当把握坚持综合平衡,分层转移的原则,效用、相关、组织、合理和适度等规则.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制约广西"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推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从分析在M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未来几年对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求预测,对如何抓住机遇, 实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各级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各种优惠政策、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从而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致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进一步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在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国内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经商,农村收入增加了,摆脱了贫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古代,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各民族间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呈现自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到地主经济的梯形发展结构。近代,云南的开放,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出现明显变化。一些原来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消除了过去相对隔绝的状态。一些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少数民族,在开放的过程中积累起较大数额的商业资本,有的甚至跨入了近代企业经营的行业。一些地理环境处于对外开放流通线上的少数民族,出现了直接向近代化过渡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思想观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管理水平等,都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本文从找准黔东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框架,灵活设置一批特色专业及课程.办出黔东南地方民族特色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与举措.  相似文献   

11.
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发展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走出一条既能充分促进农民就业,又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而在就地转移的过程中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后以四川省三个县的石材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对政府在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工作重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产要素形成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先认清两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一是市场经济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占有大量的农村土地、不断地吸引农村资金流出农村;二是资金由于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为负值而难以进入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把农村土地上严重过剩的农业人口转移出去,不能提高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值,必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解决了市场经济与农村三要素的矛盾,深化改革农村市场经济,才能够使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顺利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得到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应该走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不同的道路,“走出去,引进来”,为“打工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的未来做准备。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但高职教育的思想、目标、方式不能落后。欠发达地区要解决高职教育的困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是关键,在过渡时期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资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心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些问题,妥善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毕节地区人力资本累积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转移就业缓慢的事实,认为劳动力市场技术门槛是制约农民转移就业的根源.提出在开发扶贫实践中实施扶贫贷款倾斜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两年农业职业义务教育的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民工技术培训.走扶贫先扶技术的道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论必须坚持。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承认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同时,要在肯定马克思强调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位这一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也创造价位。特别是要克服和消除对私营经济的偏见,不能不作具体分析地把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简单地斥责为剥削活动。私营企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他们的管理活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8.
理性“经济人”行为导向下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是过度劳动的主观原因;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劳资双方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则构成了过度劳动的客观因素。如果说昔日计划经济时期的隐性失业是一种低效行为,那么今日的过度劳动却未必就是对它的良性更正。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土地资源、农村产业领域拓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久艰巨的任务。在现阶段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城市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就地转移的小城镇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结合起来,有着城市不可达到的优点。建设小城镇不能只讲求量多面广,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采取非均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有重点、有规划地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