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比较共分以下几大部分:1.课程的性质与价值;2.基本理念;3.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分四个学习领域);4.教学建议;5.评价建议;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下将就部分具体内容予以对比呈现,同时就主要的变化做详细的说明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惠茹 《地理教育》2012,(Z2):10-11
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除了将"内容标准"更名为"课程内容"外,框架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仍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块组成;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首先明确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标准>制定的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之都能达到<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发展空间,为他们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中、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和美国初中生物学的课程标准,从目标及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初中生物学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变动很大,实验稿原来只有4条建议,2011年版新课标把第1条建议变成教学建议的前言,之后还有5条建议。这些教学建议,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要求,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原则,也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要求。教学建议强调:"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2011年版新课标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除了将“内容标准”更名为“课程内容”外,框架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仍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块组成;“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知识)不变。新标准与原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虽然总体结构框架保持不变,但在具体内容上每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折射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比较了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国际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课程目标重视情意观念培养,突出垂直分层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立足乡土、放眼全球”,课程内容的呈现凸显核心概念;课程实施注重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展开。  相似文献   

8.
对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相对于2011版的变化做了对比研究,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以期使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师范院校师生对课标的变化有切实的了解,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目的在于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吸纳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最新成果,积极借鉴国际上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课程标准是全新的,从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结构体例和表述方式,都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点。“课程标准”最早在我国使用是清朝末年。“课程标准”的雏形出现在清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中,如《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等。1921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从此课程标准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一直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知识观在教育科学中的应用角度 ,对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并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作用及未来人才观的共识 ,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观已经趋同和融合 ;国家体制、文化传统的差异致使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知识价值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发展为本的课程已经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的课程已经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探索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深入理解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 ,进一步做好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而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析了基于课标的课程内容开发、组织与实施策略,即以目标为核、主题引领策略开发课程内容,以适配为标、语篇再构策略组织课程内容,以活动为径、探究意义策略实施课程内容,以期形成英语课程内容开发、组织和实施的新思路、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将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日本《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部分从层级结构、总目标、具体目标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剖析中日两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我国课程目标优化的启示:层次结构注重衔接性,行为动词注重多样化,价值取向须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并重。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制订《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高中数学课程应当是具有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应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返璞归真并注意适度的形式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分为数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标准》对各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课程应当着重于数学的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3个板块;课程要反映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的推动;算法应进入中学;将矩阵正式列入中学课程;以向量法为主处理立体几何教学;集合只作为语言使用;数列可以看作是函数的特例;应重新认识不等式;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微积分教学的关键是定位准确;数据处理应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核,避免把数据处理变成“算术”计算;中学的概率统计教学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确定性和随机性数学思维方法的本质区别;高中阶段学习方程会遇到简单的无理方程、三角方程、 指数方程,但不展开。  相似文献   

14.
《高中科学课程标准》是高中科学课程的纲领性件.是对科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标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构建了初中科学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建议体系。  相似文献   

15.
《西宁教研》2002,(1):23-24
《历史课程标准(7-9年级)》(征求意见稿)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原本是关于教学科目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课程标准是治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期望。它用清晰的行为动词表达学生学习结果,使得教学质量具有可评价性。作为治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工具,课程标准不是单体概念,它把规范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大环境层面,并围绕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课程标准也因此而具有赋予相关者明确的责任即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科功能的主阵地。因此,思政教师要立足课堂、深入课程,推动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规定性文件,思政教师只有在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动学科育人功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物理教学探讨》2002,20(2):3-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课程目标纳入国家的课程文件,是一项体现新理论观点的改革。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的订定主要有三个来源: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容特点。同时,课程目标的订定还要有三把筛子:哲学,心理学,以及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文件。我们要订定和落实课程目标,还需要对课程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参与课程标准研制的专家认为,“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的教学大纲。”《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实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具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把课程标准说成是全新的事物,会受到教师在多年来使用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观念和职业习惯的排斥,不利于教师理解和接受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大纲的创新与发展,教师才能发现教学大纲落后于时代发展之处,会促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接受课程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