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策略,在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亟须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免受到部分国家的误解和质疑。探究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存在着独特的意义,使价值观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进行。本文简要阐述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并通过探析其传播路径,有效提升价值观传播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必将进一步掀起哈萨克斯坦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潮.本文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在梳理该国现行汉语教材概况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对哈萨克斯坦的语言需求,剖析现行汉语教材在该国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适用于该国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以期为哈萨克斯坦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语言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各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文化传播仍然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对文化传播路径与合作模式进行完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有关"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涉及议题以及参与地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合作议题侧重经济领域,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重要传播内容;参与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伴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推进,“向东看向南看”的趋势正在悄然影响“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这一发展趋势也为中国冲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提升中国对有重要地缘意义的邻国越南的国际传播能力,可以更好地占领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助推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行稳致远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从而搭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营造更有利于中国安宁、稳定、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向心怡  伍洋 《今传媒》2023,(3):102-105
桂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它“走出去”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桂剧自身的传承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桂剧对外传播的现状,指出当前桂剧面临着由于对外传播主体较单一、传播内容较单调、传播渠道较狭窄、传播受众较局限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的困境,提出要促使传播主体元多化、创新戏剧内容和表达形态、构建国际化和多路径传播渠道、保证恰当有效的翻译,旨在增强桂剧对外传播的效果,为研究桂剧“走出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高晶 《今传媒》2020,28(1):1-4
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新闻课程体系。首先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认真研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论述,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的影响,掌握国际新闻采写本领,掌握新闻语言技能,未来成为合格的党的外宣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转文化传播的逻辑后,探讨综艺节目出海转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综艺节目可通过打造多元主体、传播内容在地化、搭建优质传播平台等方式来实现“出海”,更好地进行转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罗永忠  曹海霞 《传媒》2022,(17):59-60+62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加速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往来,也为我国党史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重点分析中共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的当代价值和三种有效路径: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党史文化海外交流机制;加速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海外传播的信息质量;加速新媒体资源创新,提升海外传播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于波 《东南传播》2016,(10):54-56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有利于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促进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也为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契机。面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新形势,中国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硬件")和文化自觉("软件")两方面入手,同时贯彻"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为"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知识与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与文化传播问题,讨论了统筹考虑知识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及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参与"一带一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优势所在,对高校全面、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3年至今的10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政治经济效益和互联互通效果有目共睹,而其所蕴含的国际传播价值需要在反思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理念传承、实践创新和认知转型加以发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在凸显。“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发展范式的单向对外输出,而是基于“五通”的合作互利,也是基于“中和”的尊重共赢,更是团结“全球南方”的发展动能,在数字时代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国际传播秩序构建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在这一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和实践场域的驱动下,国际传播研究将有可能超越霸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在“将西方地方化”“将南方主体化”的前提下,为21世纪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建提供从理念规范到基础设施再到实践策略的系统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开拓了经济领域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更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4.
王啸洋 《中国出版》2023,(15):47-51
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命题下,跨文化出版成为我国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手段。跨文化出版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试图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连接点,以达成出版活动的平等对话。研究提出从搭建“一带一路”跨文化出版合作共同体、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再政治化”理念、让图书出版走向日常生活、搭建自主的数字化阅读平台等4个方面着手,推动跨文化出版工作创新展开。  相似文献   

15.
16.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双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学术水平较低、办学实力较弱,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尚显不足,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和"英+汉"的单一教学模式更是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做好"英+汉"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现"1+1"的英汉双语模式到"N+1"多语种模式的拓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庄严 《出版广角》2016,(13):40-4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广西各级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将直接影响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效果。本文描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媒体对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突出,已严重阻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整合、重组全球范围内的各类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制造业资源配置,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冲突。将传统两要素C-D生产函数扩展为包含劳动、资本、能源及污染的四要素C-D生产函数,并假设规模报酬递减,测算2006—2018年中国制造业整体、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及低能耗低污染行业的资源错配程度,分析各要素错配在总体错配中所占的份额;在此基础上,运用断点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资源错配程度在2006—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若各要素得到有效配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平均提高65.67%;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错配程度已超过劳动错配,成为资源错配的主要贡献者;低污染低能耗行业劳动错配对总体资源错配的贡献较为显著,能源错配和污染错配的贡献为负;"一带一路"倡议对制造业各要素错配的抑制作用强于促进作用,倡议的实施降低了制造业整体及低能耗低污染行业的资本错配和污染错配、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劳动错配,以及制造业整体、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及低能耗低污...  相似文献   

19.
徐明华  张玥 《新闻前哨》2023,(23):11-12
我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媒体发挥身份优势,与多方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大合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地方媒体应优化民间共情叙事、整合全路媒介资源、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激活国际传播话语,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排头兵、炊事员和排雷者,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合作倡议,有助于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国学者和学术期刊对"一带一路"合作理念的倡导权和合作机制拥有更多的创建权,可以主动设置研究议题,提高学术话语权,扩大中国学术成果在全球的影响。同时,学术期刊及时发布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科研成果,有利于推动学术往来、文化传播和人才交流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发展动力和实践指导。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加强内容建设,在选题策划、组稿时,应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体系构建、发展政策对接、合作机制创新、风险应对、科技创新等急需研究的问题,发挥学术期刊的研究引领作用,培育优秀专家作者队伍,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期刊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