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煜 《历史教学问题》2009,(2):57-60,21
民国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在主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期间,为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改善村民的生活,曾以栖霞乡师为中心,发起建设“栖霞新村”的乡村改造运动。在扫盲、生计、健康、村政、家事、休闲等诸多方面,为附近村民提供各种切实服务,使栖霞地区的乡村风气为之一新,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相似文献   

2.
黄质夫先生是一位乡村教育的理论家和实干家。其教育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他先后主持和创办了四所乡村师范院校,把其乡村教育思想贯彻其中。他认为中国教育必须面向全国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村,乡村师范应成为改良乡村的中心,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该文主要从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内涵、特色、实施以及对周边村民和地区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质夫教育文选》由边远的贵州于2001年出版,20世纪二十年代即投身乡村教育运动的黄质夫先生进入学界的视域,特别是他在南京栖霞提倡新村建设,在贵州榕江探索少数民族教育和边疆地区教育的实践,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然而,10年来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角度审视黄质夫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缺乏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背景。文章对10年来黄质夫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更好地继承黄质夫教育文化遗产,以为今日新农村建设和开发、建设边疆所借镜。  相似文献   

4.
黄质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质夫是我国乡村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先驱之一。他在乡村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作出了重大,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实验运动中"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并以"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为乡村教育主旨的黄质夫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在贵州榕江的教育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并结合实际对其现实借鉴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思考。目的是通过论述与讨论,汲取其实践经验与思想精华,服务于新时期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弄清乡村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就不能从中找出正确方向。历史经验表明,一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教育不断普及和不断扩大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历史。按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变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为“人民教育”,即“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普及教育运动小史》)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与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国力衰微,一些忧国忧民的教育家想通过乡村教育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陶行知和黄质夫是乡村教育的代表人物,虽然二人都从事乡村教育,但是二者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和而不同的。本文通过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拱璧是我国“乡村”的最早探索者和先地者。1920年他在家乡进行村治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活动。后来,村治建设不可避免地折了,但“青年公学”一直在苦斗中前提,直到解放后交给人民政府接办。王拱璧其人其事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新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民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拱璧通过组织政治团体"素社",推行减租减息,建立青年自治会与保卫团,提出了建设新村、改造旧村的"新村"教育思想,并进行了以"青年公学"为核心内容的依据国情村况探索办学方式、筹集教育经费、创新社会教育、推行移风易俗和开展进步活动等方面的乡村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之路,成为20世纪中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潮中浓墨重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其价值正日益被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化、规范、维系功能需要深化认识.“美好乡村”由安徽省率先提出,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实施战略,旨在将生态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念有效整合.从民俗文化视阈出发,结合“岱山新村”这一新农村典型,以期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思路.首先,从价值澄清入手,把民俗置于文化视阈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功能,以期实现价值引领;其次,结合“岱山新村”进行案例分析,把问题、挑战与条件、机遇客观呈现,以期在此基础上把握利弊长短;最后,提出回应策略,希望“岱山新村”建设勿忘初心、回归生活,潜移默化,实现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韩国新村运动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中,新村教育在这个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借鉴韩国新村教育的有益经验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职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及其保障体系;唤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自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增强农民的赶超意识;实现农民教育途径的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实现我国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村运动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中,新村教育在这个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借鉴韩国新村教育的有益经验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职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及其保障体系;唤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自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增强农民的赶超意识;实现农民教育途径的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实现我国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蒙 《生活教育》2014,(5):11-14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战后的美国、日本都是依托教育增强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如今中国的GDP已坐了世界第二的位子,可令人堪忧的是,与教育投入不成比例,甚至不如一些非洲小国。教育公平、区域均衡是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话题,而乡村与城市相比,一个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乡村教育中仍处于窘境,差距悬殊,对乡村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新村教育在韩国开展3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了其激励人、培养人的作用,使得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找回了韩国民族的自助、勤勉、合作的优良传统,展现给人们一个洁净的、现代化的农村,分析了韩国新村教育发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指出了韩国新村教育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行政建制起源于西周的随县,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版图面积5673平方公里,人口98.1万,下辖19个镇(场),是我省最为典型的乡村教育县。随县是炎帝故里,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留守儿童占六成以上。显然,推动县域乡村教育发展,他们任重而道远。在随县教育人运筹帷幄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中,他们的一些思考与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一直在城市工作的我,有幸在农村支教一年多,接触到不少农村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在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探讨乡村学生的自治问题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日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教育形式提高乡民素质、改变乡民观念并增强其伦理道德水平和国民凝聚力、建设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借鉴韩日做法:以政府为主导实行财政、立法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硬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面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产业,提高乡民物质生产水平;以教育为主导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软建设",强化乡民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新型乡民,提升乡民精神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