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路凯 《青年记者》2022,(24):34-36
大众传播并非大众的传播,而是专业传播机构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歧义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其精英主义的立场,二是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三是受众的商品化。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发展,大众从Mass逐渐转向People。但由于技术环境限制,大众传播始终与机构传播相捆绑。“互联网群体传播”概念的提出是对大众传播的延续与超越,消弭了媒介机构主导的特点,突出了民众所有、民众主导、民众参与,是真正大众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文本、语境、信源和渠道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网络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选择.互联网传播的功能和特性,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信息内容的选择机制.它在更好地满足用户媒介体验和个体偏好的同时,也常导致偏见的产生.在微博等群体传播中,用户对机构的关注,意在信息与知识;对个人的关注,则意在情感与其识.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性注意,往往伴随着对意义的选择性理解.群体传播的特性,使得用户的意义理解由理性趋向感性,由感性趋向情绪化.互联网群体传播非中心化、非组织化等特征,使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混杂在一起.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每个参与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文本、渠道与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张智华  李平 《新闻战线》2020,(21):104-106
网络群体传播已成为一种普遍而基本的传播方式,既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为信息传播拓宽了场域;又节约了传播成本,提升了传播效率。在互联网语境下,只有通过严格的把关与监管治理,才能有效避免传播失序,促进网络节目群体传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蚂蚁效应形象地呈现了集群的力量,既可以帮助蚂蚁建成它们理想的家园,也可能以隐匿的方式产生不可预知的巨大破坏力,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群体传播时代,网民之间的自发互动与聚集行为与蚁群行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亦是利弊共存。只有厘清了群体传播的表层特征内在动因,才能辩证看待当下最具传播力与爆发力的这一传播形态,从而尽力规避其传播风险,更有效地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6.
群体是组织基础,群体传播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组织传播心理机制的基础。本文讨论群体传播的诸问题:群体意识、群体思维、群体压力、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以便为进一步的组织传播研究奠定铺平道路。作者认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应该对群体的情绪宣泄保持警惕,因为这类宣泄往往不可预测性,极不稳定。理性的社会需要民众从群体思维转向公民意识,而这一转变需要道德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传播带来了新特点新规律,也为传播模式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根据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构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网格化研究模式,抽象概括了用户、信息及其之间的链接关系,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思维对用户进行文化属性和社会分层的网格化分类方法,探讨了用户画像分析、传播效果优化和网络文化发展预测的研究路径,为互联网群...  相似文献   

8.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股票交易市场作为一个巨大的传播场域,股民之间的传播形态中存在着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群体传播。股民的群体传播在形成股民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和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股民活动的框架,对股民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保障股民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在股民群体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闻传播通过群体他律来确保其传播优势,通过行业性规范与法律性规范的当下重构,以促进公民传播权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社群组织方式.本研究对两个亲身参与的个案进行详细考察,观察到,在传统社会网络化再造的过程中,网络群体在技术上获得了平权的同时,也面临着人际距离带来的压力和潜移默化的商业收编.在群体成员的经济独立和主体自觉的引领下,进行着现实的和仪式化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12.
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群体传播一直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群体具有独特的特征及传播机制,其特殊的传播特性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一些危害。本文主要以"家乐福事件"为例,围绕网络群体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何波  李静 《中国广播》2007,(5):67-70
伴随着网络传播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数量和规模改变着现代人的欣赏模式和生活习惯,并以其传播更为迅速、功能更为强大、互动性更强、收听收看更为便捷的优势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进行解读的提前下,基于5W传播模式并结合传播的主客体关系,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和传播特性有更加合理、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洋 《视听》2016,(1):126-12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已悄然袭来。"互联网+"背景下的贵州形象亦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在内容不断扩展的同时,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策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对贵州形象网络传播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期对贵州形象的精准传播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贵州新形象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9.
群体博客的发展催生了一类新型的网络科普组织——群博网络科普组织。本文对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构成条件和相关特点进行了界定,并根据组织传播理论,从组织内传播、组织间传播、组织外传播三个角度,以科学松鼠会、煎蛋网、蹲点网等组织为例,分析了群博网络科普组织的传播机制,提出了网络科普组织优化措施及我国网络科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基于人类的群居本性及社会变迁中的抱团取暖,"群体"逐渐崛起,而社会化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为"群体"崛起创造了外部条件,网络群体传播的撒播式传播方式所引发的群体效应形成了强大影响力。坚持流动的空间与碎片化时间的结合、"礼"与"理"的结合、"互惠利他"与"有成本惩罚"原则,才能营造和谐的网络群体传播的环境,也才能创造出一个美丽的网络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