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丽 《中小学电教》2010,(10):139-139
<正>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通过朗读训练,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2.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的老人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这一课中,我品出了语文课的“语”,语文课的“情”。现摘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赏析一】因势利导,品味人物的高大师:扫路人的哪些地方让“我”敬佩?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说明天快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900多…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十分传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课上,我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拘泥于作者的文路,而是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共同走进文本的深处.  相似文献   

4.
王芳 《中国教师》2010,(12):45-47
<正>不久前,笔者做了一次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本文描写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每天攀登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清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听了两节语文开放课。听罢,脑海里唯有一大片散乱庞杂的知识点,没有一条清清楚楚的主线贯穿其中。先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主要教学环节:(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及画面,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2)理解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是为反衬出扫路人的自强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十分传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课上,我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拘泥于作者的文路,而是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共同走进文本的深处。一、与课题对话———…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师:险峻的天游峰上有一位可亲可敬的扫路人,想认识他吗?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画出并朗读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生轻读、圈画)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在天游峰你所见到的扫路人?生:(1)“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  相似文献   

8.
《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这篇课文笔者教过多次,也听过不少教学研究课,但总觉得有平铺直叙和琐碎之嫌。究其原因,是没有选准教学的突破口。在实践中,笔者选择作者对老人的两个"疑惑"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  相似文献   

9.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七自然段以描写游客的感受、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11.
【教材解析】《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在天游峰上来来回回地扫着石阶,把别人看来单调、繁重的工作当做乐事,简单生活,融入自然,是一位真正的自然老人。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以及游人爬天游峰的累和老人面对这一切的坦然的态度进行对比,赞美了老人充满享受的工作态度,又通过我和老人的一番对话,赞颂了老人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王鹏 《成才之路》2011,(23):91-I0020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在游天游峰时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老人自信、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呢?一、创设情境,品扫路之难教学中我紧扣"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句话,通过两次情境的创设,引导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更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景色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描写,带领学生走向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相融的美妙境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七自然段以描写游客的感受、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13课 教学实录: 师:险峻的天游峰上有一位可亲可敬的扫路人,想认识他吗?请大家浏览课文,用“~~~~”划出并朗读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生轻读圈划)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出现了两处景物描写,其中有写天游峰的高耸的,也有写天游峰的陡峭、险峻的。针对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步品读。第一步为比较。比一比两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主要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处描写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处都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但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是远看的角度,后者则是近观的角度。另外,作者的心态在两处景物描写中也有区别,前者是登上山峰好不得意,但近看后却又倒抽冷气,吓得冷汗淋淋。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王永林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紧扣"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立足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以学定教,引导学生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领悟表达方法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言、得意又得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尤其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十分传神。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的立足点应踩在自由与约束之间,重在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流价值——爱人生、爱生活自由与课题、文本语言、天游峰、扫路人、自己周围的生活对话,在对话中放飞学生思绪,漫游文本精心绘制的图景,了解武夷山的峰,读懂天游峰的人,养成乐观自信的性…  相似文献   

19.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开朗、豁达的生活态  相似文献   

20.
<天游峰的扫路人>有这样一段话:"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