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东霞 《今传媒》2012,(2):118-120
笔者通过对40名菲律宾《世界日报》读者作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媒介接触特点和动机,发现《世界日报》在帮助华人华侨融入菲律宾社会的同时,也成为菲律宾华人华侨守望相助的一个平台,满足了读者信息寻求、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9):73-80
全球化、文化消费主义、新媒介技术等因素,导致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文化认同日益受到冲击,加强海外华语传播是化解冲击和提升认同的不二选择。海外华语传播有多种渠道和载体,华文媒体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华文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所固有的文化特性,形成与受众之间的实践性互动;它自身也需要改进话语表达、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好新媒体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华语传播更深入华人华侨的心理世界,从而不断提升华人华侨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华人华侨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在增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对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动机、活跃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和现居地的华人华侨在传播活跃度和部分传播动机具有显著差异。2."乐趣"和"增进关系"是影响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活跃度的主要变量。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颖 《新闻界》2015,(3):54-57
认同是社会交往主体对交往对象的一种肯定,交往主体的"复数"性决定了其认同需求的多维多向性。在此视角下,微博是以认同为基点的认同,微信则是以关系为基点的认同。进而言之,微博首先是媒体,微信则首先是社交工具;微博的媒体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的信息源,主体间的交往纽带是内容;微信的社交属性使其成为使用者维续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在差异中按不同的机理传播着信息也互补着认同。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文化是构成图书馆社会属性的重要内容,图书馆文化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重视新时期文化建设,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图书馆也必须以新的文化发展指导思想适应这种转变,促进图书馆文化与国家文化政策环境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7.
纪晓君 《视听》2018,(11):164-165
菲律宾《世界日报》作为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是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喉舌,是联系着中菲两国的桥梁。本文以菲律宾华文日报《世界日报》本岛版2018年4月到6月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法,研究在此期间菲律宾《世界日报》的涉华报道倾向和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徐翔 《东南传播》2010,(5):43-44
网络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方式可以划分为硬认同、软认同、潜认同三个层面,它们具有不同的话语间性、弥合度、认同强度、认同稳定性和持久性等内涵指标。在网络文化的主流认同建设中,要兼顾这三个层面的不同特点和效果,全面发展各种文化阵地,大力强化文化软认同和潜认同的建设,促进各种话语平台的交互和融合,实现顺应网络传播特点的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王更喜 《新闻界》2012,(6):51-54,63
从不同的视角考量,网络公共外交具有四重属性.其中,技术属性与网络的技术特性相连,政治属性与网络公共外交的目的相关,文化属性来自于网络公共外交的传播内容,经济属性则体现在网络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思思  吴涛 《兰台世界》2016,(18):36-38
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管理事业新的目标和要求,本文在社会认同视阈下研究档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解读社会认同、档案文化的概念,分析社会认同对于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档案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认同的可建构性以及档案与国家文化、政治的关联性是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前提,其内在逻辑在于国家认同的特性与档案属性的契合。本文基于档案既是信息内容的集合,又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结合国家认同的分析向度,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维度划分为历史文化维度和法律政治维度,进而提出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路径和档案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柯 《青年记者》2020,(11):33-34
文化认同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追寻和确认自身文化属性的过程.个体向社会或群体确认自我身份和价值走向的过程中,会建立二元对立逻辑,如能接受或认同某种文化价值,会形成精神共同体,继而延续成为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有编码、解码过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认同的构建.电视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反文化渗透与重构民族国家认同的严峻任务.而电视文化受众的低障碍性和西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构建认同的首选.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把粤剧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志着粤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过去十年,我国粤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培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坐落于社会实践的文化交流中,以中美两国为例,从时间观念的变化与演进上再现社会文化交往的差异,不同的时空观必然导致文化交流的障碍和矛盾,伴随着社会交往和技术的发展,差异性的时间观逐步向融合的媒介时间转变,形成新的观念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正视不同文化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究文化行为的本质问题,形成相互包容与理解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方向,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聚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文创产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讨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属性与价值性特征。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成是物、人与文化三种要素的交互过程,而文创产品的价值功能体现为共建意义、消费满足和媒介叙事的三重建构。在物质性转化中“,物—人—文化”的三者互动,正是充分利用了文创作为“物”的媒介功用,激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价值性延展中,文创产品则调动了其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和媒介属性,将创意与文化相结合,将消费与体验相结合,将传播和链接相结合,满足了社会中各方的多层次诉求。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属性及公共服务属性对物业服务质量提出了特殊要求。清华大学图书馆物业管理工作的实践体现了物业服务质量要素控制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中的特点:在管理中实现物业服务的目标与大学文化的认同;通过建立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系统辅助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新闻事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作为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电视新闻的变迁折射出传播体制、传播观念、社会文化思潮的嬗变,成为电视改革的缩影。探讨新时期云南电视新闻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先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