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彬 《新闻传播》2023,(6):50-52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健康传播提供新的可能,微博作为自媒体主要入驻平台之一,已经成为专业人员从事健康传播的新渠道。文章从“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以微博“V影响力榜”榜首健康医疗自媒体“许超医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自媒体健康传播的突破创新,并通过归纳健康医疗类自媒体进行健康传播的特点,为社交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磊  刘伟娜 《青年记者》2007,(19):73-73
“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体再现以健康话题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形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文章通过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模式的构建,分析它的传播方式、健康信息流的构成及传播特点,并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的受众进行解读,提出提升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当前,“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受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给健康类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面对市场需求的机遇和经营的危机,传统健康类媒体纷纷进行新媒体转型,利用长期积累的健康医疗资源,搭建起健康传播和移动医疗相结合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新闻晨报健康版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以其为案例,研究传统健康类媒体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学科普知识已成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目前网络上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存在着诸如“真假难辨”“专业术语抽象、难懂”等问题,偏离了科普通俗易懂的特点.医生编写的专业性较强的科普知识要快速、广泛地传播,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无疑是较好的传播形式之一.因此,根据医学科普的特点,借鉴优秀科教短片、微电影等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满足微时代大众需求的医学科普微视频,已成为新媒体、医疗机构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洋 《新闻传播》2023,(11):64-66
“三农”类融媒体产品始终存在内容专业性强,受众自身局限等限制条件。通过分析研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2022年推出的贯穿全年融媒体报道《龙江新“丰景”》系列产品发现,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媒体从业者必须通过践行“四力”,深入调研,成功实现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从而实现“三农”融媒体产品“破圈”。  相似文献   

6.
人人希望健康长寿。近些年,众多媒体开设健康养生栏目,报纸有健康版面,电视有健康栏目,许多家广播电台先后办起了“健康养生”、“健康之友”、“空中门诊”、“求医问药”等等健康服务类直播节目。我们说,运用大众喜闻乐听的手段,向人们传播防病保健知识,提供医疗信息,对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我们的广播直播节目向听众开通了热线,医疗专家、教授和主持人坐进直播室与听众在空中交流,为听众提供  相似文献   

7.
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受到欢迎,这对报纸医学科普专版的编辑记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为读者架起“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桥梁”,并从大思维、大健康的思想角度去干预人们的行为?怎么样将专家的高深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让广大读者受惠?笔者立足于自己工作的《南阳晚报》健康版,尝试性...  相似文献   

8.
2016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大健康传播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的健康传播迎来了良好发展时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引发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形式日趋多样,外延不断扩大,传播内容明显增多,对电视健康传播形成了很大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类健康节目应以“深”制胜,不断创新并引领新的健康传播语态,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信息整合,发掘“沉淀的富矿”,由“内容供应商”向“内容加工商”转变,形成多维的健康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python对国内11个数据新闻栏目进行爬取,共筛选出579篇健康类数据新闻。笔者将这11个栏目分为财经类媒体、中央级媒体、地方性媒体和门户网站四类,并根据健康类数据新闻的报道议题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2015-2018年我国健康类数据新闻增长迅速,且中央级媒体发布的健康类数据新闻最多。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于健康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在健康类数据新闻的实践中议题选题偏生活化、对于健康素养、医患沟通等非生理健康类的议题关注较少,且在社区医疗、临终关怀、远距医疗等领域存在报道空白。通过SPSS卡方检验,发现报道议题与媒体类型、数据类型、报道范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健康类媒体的天职是向广大读者传播健康知识,提供医疗和医药服务。近年来,一些健康类媒体在经济效益的诱惑下,一边传播着健康新知,一边做着虚假的医疗医药广告,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自相矛盾,甚至是为虎作伥的事情,弄得读者要么上当受骗,要么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谈谈科技记者如何搞好科技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明革 《新闻知识》2005,(11):75-77
曾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先生认为:“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大众是需要科普知识的,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渠道。所以进步的社会和科学记,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在一个健康民主的社会里,公众必须有畅通的渠道接触到广泛的科学专业知识,以便自己做出知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媒体传播健康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东省卫计委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联合制作全新的健康类谈话栏目《名医话健康》,同时以广播形式在山东广播现代乡村FM91.9播出《百姓健康》栏目。这两档以名医资源为核心的大型谈话栏目,宗旨是“让大众与名医面对面,让医学科普插上融媒体传播翅膀”。  相似文献   

13.
杨驰原 《传媒》2017,(2):1-1
2016年岁末,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全国健康类媒体与食药行业发展交流会召开,健康类媒体和食药企业共同探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交流信息,互助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志勇  樊明方 《传媒》2016,(17):84-86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大众传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要科学把握大众传媒从“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科学认识媒体信息处理、控制、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科学管理大众传媒,引领媒体管理的技术变革和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过去当人们生活中只有报纸、广播、电视而没有更多的媒体选择时,受众尚能接受传统健康信息传播方式,一旦传统互联、移动互联等新的媒介样式出现了,受众需求在新的媒介上如果得到满足,受众的转移,将会极大促进健康类报纸的裂变。媒体大势,浩浩荡荡。变,已成为健康类报纸的大势。这个变的内驱力,来自于受众对健康类信息的需求动力和传统互联、移动互联的高歌猛进。全媒分众、按需定制将成为未来健康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对报纸医学科普专版的编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此机遇为读者架起“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桥梁”,并从大思维、大健康的思想角度去干预人们的行为?怎样将专家的高深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一看就懂,一懂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让广大读者受惠?笔者立足自己工作的《羊城晚报》健康周刊,尝试以实践作出回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广播医疗热线节目是目前广播媒体面向城乡听众开设的一种普及医疗知识,传播健康意识的科教类有偿服务节目(广播界俗称为“坐台”节目)。它以邀请有关医疗专家系统讲授有关疾病的防疫、防治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热线电话实现主持人、专家、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达到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及药品推介的宣传功能。这类节目一开办便受到听众的好评和客户的青睐,收听率急剧上升,被广大听众誉为没有距离的“空中医院”。兴起与发展对于广播热线节目的兴起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契合了广播改革的发展思路,发挥了广播媒体的优势与长…  相似文献   

18.
医学出版领域的生态正在发生改变,满足社会对医疗健康知识服务的需求是医学出版的价值所在与发展方向.本文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医学出版业务发展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型探索的实践为例,从知识内容选择、知识组织形式、知识传播方式、用户服务思维、技术驱动发展共五个方面介绍和总结其医学出版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面不断扩大,高校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同时,在办好期刊的前提下,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引导正确的医学科技舆论导向。文章分析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的意义,并结合高校医学期刊和新媒体优势,提出培养和发挥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识、利用高校医学期刊的资源组稿和征稿、组建学生工作团队、建立完善的稿件处理流程、与大众媒体合作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互动交流、获取相关政策支持等策略,为高校医学期刊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