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厉国刚 《新闻世界》2013,(4):141-142
在微博空间中出现的生活新闻化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形态,而且导致新闻消费有了新变化。与此同时,它打破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使公众舆论的力量得以真正体现,旧的新闻传播情境被改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图书出版遭遇到了娱乐化的挑战.文章辨析了两种娱乐化形式及其关系,指出未来图书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在于积极构建公共领域,倡导理性娱乐化,促进作者、出版社、营销商与读者的对话与交流,在日常交往行为的基础上设置图书策划议题,从而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隔阂与分界,形成新的图书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狂欢化与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  相似文献   

4.
朱述超 《东南传播》2010,(10):34-36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渡需要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升与引导,更需要电视分级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对综艺节目低俗化倾向进行有法可依的强有力干预。  相似文献   

5.
张帆 《今传媒》2011,(5):75-7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针对"电视文化"中呈现出的将"公域私化"这一文化奇观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隐藏在该奇观背后的本质是公共领域的消失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同时反思这一电视文化奇观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6.
郭坚 《图书馆》2021,(4):1-6
图书馆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存在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内部的群体专业意识淡薄、对社会需求调研及规划建构不足、专业化社会服务基础力量薄弱、读者参与相对被动等因素导致图书馆事业“内卷化”现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空间的角度理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制度空间、价值空间,以空间转向为立足点,强化图书馆与多种社会力量的合作、力行图书馆服务体系激励制度、校准价值理念的文化内涵,形成图书馆全社会场域的文化服务氛围,助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昀  王艳华 《新闻大学》2023,(1):75-86+121-122
数字媒介技术持续推动了一种即时存档、分享的社会交往文化。本研究以线上用户的截屏实践作为案例,考察以屏为媒的自我呈现方式如何组织人们与群际网络之间的关系。屏幕复制带来了线上痕迹的档案化,视觉文本在被调用过程中,提升着个体在公共空间的可见性,推动私人生活向公共生活开放,从而创造内容流通环境新的互动形式。相较于以视觉消费为导向的媒介研究,以截屏为代表的用户日常实践,提供了观察线上参与文化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横向的三大板块中的重要一块,它由广场、剧院、图书馆、草地、喷泉、咖啡馆等构成,是人类进行化休闲、交流活动的必要空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类就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构建,苏格拉底的哲学殿堂就是建在广场、街头。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西方国家档案馆继法国之后,逐渐步入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轨道,我国档案馆与西方国家档案馆相比.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肘间,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近20年来,我国才开始努力实现着从封闭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彭兰 《现代传播》2022,(9):129-137
以年轻用户为主体的生活分享类社交媒体在今天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以生活与消费话题勾连起一种轻社交,容易形成用户黏性。这类平台在很多方面改写了人们的“消费”。它们促进了媒介化消费的深化,也由此加深了符号化消费及其影响。媒介化消费也是一种群体性消费,个体消费集合为群体行为,群体互动又会作用于个体的消费行为。生活分享类社交媒体也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的美学化,而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开始引领这些平台的审美化走向。媒介化消费与流行文化、政治等也有着深层的关联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11.
公共化或社会化:『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的一种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现象的新角度或新方法,认为新闻道德的演变趋势,很可能是两个方向:一是新闻职业道德更加公共化、大众化;二是新闻职业道德范围或内容进一步窄化或高端专业化。本文重点阐释了新闻职业道德公共化或社会化的含义与理由。  相似文献   

12.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研,从资源建设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3个方面总结公共文化智慧化发展模式,剖析公共文化智慧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不足,进而提出了发展展望,包括通过文化云的纵深发展创新管理与服务,多维度促进机构协同与文旅融合,完善数据标准与行业规范以促进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文化决策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杏 《图书馆杂志》2008,27(2):9-11,15
所有的公共文化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文化空间当中,即它在文化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公共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即公共文化空间场所的开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共文化场所读者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人类处于风险社会之中。任何国度都可能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此类事件成为风险社会中相当一部分风险的来源。处置风险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在另一维度上,人类社会又已进入媒介化社会。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用媒介化治理方式和其他方式一起进行社会治理,这是已有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有着深厚背景。在重大突发风险事件中媒介化治理能力存在短板。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有自己的表征,出现了新变,使人们遇到了严峻挑战。而媒介化治理也有其特点、精髓,治理中须把握好尺度。中国媒介化治理的主要精髓有:在还原事实真相过程中体现公信力,在鞭挞丑恶现象过程中体现监督力,在形成国民共识过程中体现凝聚力,在实现技术赋权过程中体现扩张力。中国媒介化治理,须掌握好与依法治理的关系尺度、对舆论舆情的管控尺度、对自身作用的把握尺度。在处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媒介化治理关系时,要严格遵循媒介化治理的客观规律:通过披露事件信息满足公众由事件激发的信息需求,通过设置舆论议题引起公众关注从而协调社会生活,通过舆论舆情作用于公众心灵世界发挥治理的效用。媒介化治理能力,是相关主体在进行媒介化治理的过程中所具备和...  相似文献   

16.
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江 《青年记者》2005,11(3):7-9
这篇章根据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再封建化”概念,结合中国大陆的当下语境,提出了大众传媒领域初露端倪的“双重封建化”问题。在一些地方,某种伪公共领域制造了媒体的伪公共性,以致于传媒难以充当公众期待的社会转型守望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指出造成台湾报纸“苹果化”的原因。认为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文明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智慧化、智能化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新基建不断推进,打通了物理链路,促进了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也将得到快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公共图书馆智慧化、智能化的进程。针对新基建这个新时代主题,探讨图书馆如何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和技术架构优化调整,从而推动和塑造公共图书馆智慧化演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过程一直伴随着对其本身的消解,大众传媒时代的泛娱乐化倾向既是后现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过程,也同时在消解着公共话语的理性和意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新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但其本身也包含着自我消解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期,在微博引发热议的"罗冠军事件"使"社会性死亡"成为高关注度词汇.在这一媒体事件中,普通网民为发泄私愤,利用公共传播平台解决私人问题,煽动公众情绪,进行公众审判,从而造成"被控诉者"的社会性死亡.网络公共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表现出公共场域的私域化转向.本文从社会学与哲学研究角度,考察"社会性死亡"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网络公共传播问题,在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此类事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