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     
<正>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清·刘熙载——书如其人这个命题由来久矣,其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而对此命题阐释的最为深刻与简净的当属清代刘熙载。"书者,如也。"这个命题本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针对文字学而提出的命题。刘熙载从书法的角度丰富了这个命题的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魅力.古人云:"书,如人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重要的不在其外在形式如何表现,而在其精神内涵是否动人。而精神内涵,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当批评家面对一件具体的书法作品时,能供他阐释的空间非常有限,因为他无法准确探知这件作品的真正意味。这就不得不借助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首先对具体书法作品的产生背景和创作动因进行一番摸底考证。而人,又是千变万化、异常复杂的多面体。真正能落实到书法层面能对书法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只是某些侧面而已。刘熙载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而人不能尽知,才由天赋,志更难测,故古今评书者多言其“学”。学从何来,不外二途。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人们习惯于以这两个标准去衡量一位书家创作的得失,但是很少去区分读什么书、行什么路对于具体书法家创作道路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品读     
<正>古人说":书者如也。"又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个"如"字,正是说如其为人。晋人风尚萧散飘逸,当时的书法也便是这个气味。鲁公忠义,大节凛然,他的书法,正见得堂堂正正,如正士立朝堂模样。太白好神仙、好剑、好侠,诗酒不羁,他的书法也很豪逸清奇。本来,一种艺术的成功,都各有作者的面目和特点。面目和特点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各个作品,有各人的个性融合在内。——白蕉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王世贞品评书法时使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王世贞所说的自然即"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他认为从规矩法度入,并琢之使无人工之迹,是造自然境界之途.而"有意无意之间"也并非书写者在书写汉字时不作构思安排,只是这种安排若自天成、令观览者无法察觉,也就是指极工之后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乃"无声之乐,无体之礼"(《礼记·孔子闲居》),这是一情理和畅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人性自觉的世界,更是一礼乐和谐的世界。在中和之境的悠游中,书者运用手中之笔,案上之墨,于白净的宣纸上构建了一个个圆满自足的小宇宙。此时,不管外界的喧嚣如何不尽如人意,书者却始终在一整体和谐的生命时空中体验着光明与平安。书法也是太极。太极图中间的"S"线象征了生命状态的形势。由于汉  相似文献   

7.
本文述评了我国古代书坛论人品和书品的关系时,也受着“中庸”的影响和制约。二者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传统观念:学书先立品,学书先做人,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品高,书品自然高;二者不一致是书法理论中的新观念:人品只是对书品极高者的功外修养的要求,书品毕竟才是书法家艺术本体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书画历来强调书法对绘画的作用,却忽略了两者间的彼此影响。宋元以后的"引书入画"理论,对新兴的水墨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绘画中线条内结构的丰满和自律。宋元以后,中国画墨法、水法迅猛发展,同时,通过"引书入画"的旧途反馈给了书法,使书法、绘画成为一个回环往复的链条,书法的墨法成  相似文献   

9.
自来书法艺事,能写者众,真书者鲜。盖写者泻也,书者舒也;泻不必求之于法,舒则必赖登临于道法之境,性灵独造,令情、气、形、势融汇周流于心手之间而后可。吕梁书法名家之中,能积年求索而达到道法之境者,蕙竹吟馆主人李涛洵为其中之一。李涛,别署山陌大痴,又蕙竹吟馆主人、老涛等。以自署山陌大痴为界限,其书法追求和质量嬗递判然分明。在别署山陌大痴之前,李涛的书法,大体在基本技法的摸索之中,多讲求用笔结字,虽也有规模气象,但受各种局限,实亦仍在写字之途。自山陌大痴以来,或96年后,其书法才经历艰苦,从无所为法进入心手相随的法度之间,生…  相似文献   

10.
正夫书法之名,小道也,未若书道、书艺之称也。《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苏轼评王安石书"得无法之法",皆可见古人技进于道之境界。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亦可见神道重于法器,欲得传统神髓,必形神兼备、技道两进。世殊时异。纵观今日之书坛,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然则向以为人心不古,书法与文化渐行渐远,书不载道,殊为憾事。  相似文献   

11.
墨海玄珠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当"艺"进于"道",并以对道的追求为旨归。正所谓"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然而,当代书法已为物欲所蒙,玄珠渐遗。本文将从文字与书法的肇始入手,深入书法创作的内在要求来探讨书法之"道"。  相似文献   

12.
正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自余从事书法教育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地研习古代经典碑帖,解析书史书论,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宗经的传统书法观念。对古代经典的阐释,先要述而不作,才能深入其中,逐渐摒除积习,养成引经据典的习惯。传统书法强调书如其人,所谓  相似文献   

13.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4.
张栻所提出的"学者之诗"理论,不仅是他诗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文艺观的核心理念。他的书法思想体系是围绕"学者"滋味进行构建的,因此张栻追求的是一种"学者之书"的书美理想。他将论书视角从传统书法家所侧重的笔墨艺术层面转移到主体修养层面,更重视书体本身和书帖内容中所发溢出的有关主体之学问义理、儒家伦理道德与心性存养工夫等方面的"学者"滋味。张栻"学者之书"的书美理想为理学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书法评价体系,也为理学书法美学范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道的大境界,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三位一体,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惰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道之华。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推崇晋人书法,也是因为晋人书法具有他渴求的精神之美。苏轼学"二王",又能弃形破法,只求神韵,创作出以"尚意"为特征的个性书风。  相似文献   

17.
蔡作仁     
<正>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培训高级教师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333工程"获奖人才、首批连云港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是一位书者,幼承庭训,倾心于书法学习。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书者既要不断习练技法,更要在传统文化中广泛汲取营养。他主张中小学书法教育既要立足全体抓普及,也要着眼特长促提升。抓普及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古老民族。悠悠五千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是什么?是一个个精美的汉字。把汉字喻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丝毫不为过的。因此,写好汉字不仅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古人有云:"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然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总觉得"字如其人"实在离我们太遥远了。平时批改作业时,学生书  相似文献   

19.
我的书法梦     
<正>我有一个愿望,长大后成为启功、沈鹏那样的大书法家。不要以为这个愿望遥不可及,因为我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成功总是青睐那些勤奋而执着的人。下面就来看看我走过的书法之路吧。三年级时,邻居吴老师为我开启了书法学习的大门。刚开始学习书法,我很兴奋也很好奇,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些书法家的作品,爸爸妈妈有时间也会带我去看一些名家举办的书法展,他们书法中那笔走龙蛇的飘逸,那氤氲墨香的气韵令我为之  相似文献   

20.
正书法与画法的相得益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与构成方式各不相同,表现风格亦各呈风貌,故而题款书法与画法的谐调,是产生题款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格调统一,气势谐调;画风如行云流水者,款书亦行其不得不行;清秀疏丽者,款书亦潇洒飘逸;气势雄壮者,款书纵横跌宕。书法与画法融洽无间,合而为一,画面方能"由题而益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