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本教育家佐滕学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了一本书,书名叫《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参考书,书名很有意思,说的是"革命",然而又是"静悄悄的",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读罢全书,细细回想,伴随新课程而生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不也正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也为学生拓展了智  相似文献   

2.
张玲 《广西教育》2014,(5):21+44-21,44
正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课堂",他说,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润泽"这个词表示一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它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要求,不断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和  相似文献   

3.
<正>一、倾听教育的内涵教育是慢的艺术,倾听是静的艺术,倾听教育能真正触动教育的脉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倡"精神助产术",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世界知识和真理的探索者,在人格上互相平等;教师相信学生能创造和发现真理;教师通过提问,倾听学生发言,研究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孩子有着独特的观察、思维与情感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倾听参与孩子生命  相似文献   

4.
<正>在深入开展环翠教师读书行动中,《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著)是我们的必读书目之一。一次偶然的户外活动中,我们"环翠教育悦读坊"的四位成员——我、新苑学校张健、码头小学王惠、古寨小学毕夕红,就其中的"主体性"神话进行了畅谈。四位教师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将《静悄悄的革命》解读的轰轰烈烈。话题1:关于书中提到的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四人相会,如《静悄悄的革命》精髓导会,不约而同,精神相约。好像早就需要这样一个平台,不待明示,没有导词,王老师便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佐藤学指出这  相似文献   

5.
周奎英 《教育文汇》2010,(10):47-49
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圣贤智者对话的过程。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有一种幸运和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仿佛觉得作者佐滕学先生正在用他那跨越国界的、犀利的目光审视着全世界封闭落后而又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现实,他的目光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上停留了很久很久。我真切地觉得佐滕学先生是在和我们一线教师掏心窝说话。说的是我们不会说但希望说出来的话。读完此书,我有一种直抵五脏六腑的愉悦。书中有我的影子,书中有我似曾经历的教育故事。我也相信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所在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需要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潜移默化的生命成长历程,需要有"静悄悄的革命"。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气度。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间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这是贲友林老师的一节随堂课,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我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和大家分享。(学生邱宇豪展示并介绍他的"小研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开始,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由"班级管理"走向"班级建设",这一学生管理理念的"静悄悄的革命",是学校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培养"四有"公民学校德育目标的直接回应.  相似文献   

9.
妈妈不让我读课外书,怕影响我学习。因为这个,我每次总是绞尽脑汁跟妈妈"战斗",展开一次又一次"猫捉老鼠"计划。"猫捉老鼠"第一招:每一次在写完作业后,妈妈就会叫我去复习。于是我就会将课外书放在语文书下面,桌上摆的都是教科书。可有一次妈妈静悄悄地走在我的身后,结果被她发现了。"猫捉老鼠"第二招: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这回我就把书放在厕所的柜子上,用纸巾作掩饰。但好景不长。有一次,妈妈在打扫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作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有生命力地教生命"呢?我想到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字--倾听.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园中"六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盛大的仪式。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六一"庆祝活动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文从"六一"庆祝活动形式的转变、活动主体的转变、活动意义的转变三个方面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发生,并指出庆祝活动正由一种"消费"儿童的仪式转向一种"生产"儿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师生学习共同体,指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团体,成员间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感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架构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当注重构筑"绿色对话平台",妙用课堂生成资源,有序指导学习方法,以有效策略引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陈铁补 《中国教师》2010,(19):55-55
<正>2009年暑期,经其他校长的推荐,我得到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浏览、初读、通读、细读,到"慢慢看"钻进去"跳出来",且在书中空白处不时写一点自己的感悟或行  相似文献   

14.
周宏兵 《考试周刊》2013,(43):178-178
<正>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倡导"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尽可能不讲一句"废话",不浪费一分钟,争取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慢下来"似乎与当下"追求高效"争分夺秒抓应试的氛围极不相称。偶然机会有幸读到《慢教育》一书,感觉启发颇多,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认为慢下来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人性化的课堂。让课堂慢下来,教师应该有所行动。  相似文献   

15.
掌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是有方法的。所谓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深刻领悟"六种功夫"。即语文学习是慢功夫,切不可操之过急;语文学习是苦功夫,切不可耍滑偷懒;语文学习是深功夫,切不可浅尝辄止;语文学习是悟功夫,切不可僵化死板;语文学习是细功夫,切不可粗枝大叶;语文学习是"诗外"功夫,切不可画地为牢。功夫下不到,单纯追求所谓的"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6.
课堂转型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静悄悄的革命。本文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方面尝试新的视角,一方面拓宽学生的感性通道,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相似文献   

17.
有一本畅销书叫《静悄悄的革命》,是关于教育的,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人写的。他提出教育应追求一种"倾听",一种静悄悄的教学。这一理论不同于师之设问、生之答疑模式,不同于当下气氛热烈、场景热闹之课堂,而在当今流行了起来,被认为适合中国教育,是疗救中国教育的良方之一。这其实还是当下教育"病急乱投医"的表征之一。毫无疑问,日本教育为近代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教育在"脱亚入欧"这种  相似文献   

18.
正这本近二十万字的书,我一个上午就读完了。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一是书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出现过,觉得很熟悉;二是对书中蔡兴蓉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很感兴趣,潜意识里就与自己有个对比;三是从文笔见其性情,蔡老师仿佛在跟读者拉家常,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意味深长。《走在孩子的后面》,这个题目就值得玩味。是"走",而不是"跑"或"赶",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自有其节奏和韵律,不能快也快不了;是"孩子",而不是"学生",就越发显出教育对象的活泼灵动而非循规蹈矩;  相似文献   

19.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其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一次日本教学研讨会的情景:“在我看来,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上课时常有这种感觉,觉得教室里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接着另外一位教师也发言说害怕沉默。”这种因害怕冷场导致教师出现窘迫的情况,多数教师都遇到过。  相似文献   

20.
做了16年的教师,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是一个"慢活"和"细活",是如同生命静悄悄地生长,是深耕细作式地融入。如同我们等待庄稼破土、开花、抽穗,直到成熟,需要我们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尊重其自然生长的形态。缘于这样的尊重,学校生活才会带给学生享受的感觉——享受学习,享受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