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投影仪与投影片;30张圆形卡片;10张三角形卡片;1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2.
孙大虎 《成才之路》2014,(30):70-70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的。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层层剖析、探究,让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思考、讨论和交流,效果会非常显著。数学学习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3.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和学好除法的"突破点"。学生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教师只需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平均分"概念。  相似文献   

4.
最美好的教学境界就是达到无为而治。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引领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就是很有效的切入口,因为“用数学思考”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展露出的思考能力。为此,在“认识面积”教学中,教师就得强化教学各个细节,从而更理性地明确观察,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有方向;还得引领学生积极经历体验活动,使得学习思考有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思维脉络梳理,让思考有经验。以此助力有效数学学习的构建,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积淀。  相似文献   

5.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可见,“体验”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灵动音符。教学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体验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学习数学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是教师讲解清楚后学生去记忆,还是不用教师讲而让学生去自学?确实,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很难有一个定论,但对于学生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则有定论,那就是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他们都必须经历“自我觉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吴昱飒 《知识文库》2022,(18):193-195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深知,数学课堂应当让学生完整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们经常发现,学生虽然经历了我们设计的学习过程,但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自我构建和生成知识,经历学习过程只是流于形式。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需要关注学生的亲力亲为,  相似文献   

9.
徐平 《学周刊C版》2014,(6):59-59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这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且通过类比、分析和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我们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无论课程改革倡导怎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学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鸡兔同笼"作为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它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过程当然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但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这些结果。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体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猜测、验证、证明、反思……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为重要。那么如何为学生创造这段“过程”呢?又如何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基本形成“了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的数学教学模式,有…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尤为重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举例、发现、验证、调整、结论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其学习力,让数学学习真实高效。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16.
李卫红 《四川教育》2007,(10):20-20
如何在朴实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一直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卢老师执教的"升与毫升"一课,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把学习探究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沟通升、毫升与立方分米、  相似文献   

17.
概念的学习和儿童的数学理解一样,都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理解的层次包括经验性理解、体验性理解、形式化(概念)理解和文化感悟理解。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经历思考过程,经历概括过程,经历应用过程,体现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可见,"体验"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灵动音符。教学时,采用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经验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想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最关键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干预来说,当目的确定为学生思维生长时,就意味着思维生长应当成为初中生数学学习干预的落脚点.评价学生思维生长的指标可以明确为学生的比较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学生出错时就是学习干预时,此时干预往往容易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数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教师组织合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从而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精心创设课堂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并感悟,让课堂凸显生命主旋律,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进行知识重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激活重构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