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2.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3.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朋友圈分享内容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信打破了现实社区与虚拟空间的界限,以强联接为主、弱联接为辅的朋友圈网络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延伸和补充作用。朋友圈中存储的用户自主发布的海量数据中潜藏着许多信息待挖掘。本文通过对朋友圈分享信息的内容定量分析,厘清分享类型、分享频次、分享动机等维度的数据特征,研究人们在虚拟社区中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自我呈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艳玲 《出版广角》2018,(14):83-85
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和安全需求,自恋式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构建理想自我、寻求身份认同以及获得自我存在感是微信朋友圈自恋式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过度自恋式传播将会引发个体焦虑、助长虚荣心理并影响个体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深刻嵌入大众生活,甚至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而朋友圈则在微信各项功能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一部分微信朋友圈的弃用者.本文尝试对这些朋友圈弃用者的心理动机进行探析,剖析人们在线上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与思想,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自身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依然保有可贵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汪现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28-129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是一款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们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与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13.
黄占波 《青年记者》2016,(35):78-79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快速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输,并推出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微信用户可借助“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几种方式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①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和有趣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微信之所以受大学生热捧,主要是因为微信有很多娱乐和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正>微信的兴起仿佛就在一夜之间。那么微信为什么会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早已群众基础根深蒂固的短信呢?或许通过它所推出的前所未有的新功能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自媒体,人人都是新闻的主角和传播者,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挑选自己所喜爱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红色的喜悦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微信国旗头像拉开了微信朋友圈集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紧接着朋友圈出现了怀旧照片打印以及少数民族服装个人秀。而随着十一国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热映,用户在朋友圈陆续发布电影观后感,狂欢达到顶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自由民主的文化策略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体现。笔者通过观察法,以狂欢理论为支撑,发现微信朋友圈集体传递的参与者从被动沉浸转变为主动参与,寻求新颖、个性的爱国表白,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流露,以个人为基点于朋友圈分享,圈圈相传,形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媒介集体狂欢景象。  相似文献   

20.
“点赞”行为已经成为微信朋友圈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厘清这一行为产生的动因及其运作机理,对规范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秩序并改善其传播环境、优化其传播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点赞”行为看似简单,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信息传播行为动机意蕴,受信息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心理、情绪、诉求等多元因素的交互影响。系统而言,心理共鸣、情绪传播与现实诉求是“点赞”行为的三重主要动机,三者相辅相成。对此,应当科学认知并充分运用这些动机,为发挥微信朋友圈的正向传播效能提供治理机制上的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