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巨大的文化宝藏。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句话概括出了诗在当时社会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当下的教育中,也要重视对于古诗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诗学习中感受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继承者。本文围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进程,"成语积累"这一语文训练形式也呈现出崭新面貌,它非诗非画,却有诗的韵味,画的色彩。和传统教材相比,内容更具完整性,主题更具形象性,形式更具可读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多媒体这一催化剂,透过词组去挖掘其包容的丰富内涵,建构开放的教学体系来取代枯燥单一的记忆强化,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中增强成  相似文献   

3.
方法指导课     
方法指导课是主题课程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主题课程"了解社会""亲近自然""认识自我"板块的常见课型。方法指导课是针对学生在主题课程中存在"方法问题"而设计的课型,即以学生"方法问题"为线索而展开的指导课。它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最常用、最有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说一说有很多旧挂历,里面的风景图片很有诗意,收藏起来或者扔掉都很可惜。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风景图片,说出画面上描绘的内容最接近哪首诗的意境,并把这首诗背出来。这样的废旧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一举两得。背一背根据新课程标准,古诗词篇目可以分为:山水田园篇、爱国忧民篇、哲理励志篇、咏物言志篇等。每周或每月定一个背诵的主题,让学生进行背诵。最后通过学习小组…  相似文献   

5.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指导学生组织、设计、主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从主题班会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反思阶段阐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6.
正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篇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根"线",像"彩线穿珠"一样将几首诗串起来,同时关注诗歌"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现行的一般做法是读一读,概括出主题思想,再归纳出艺术特色,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认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关键是背诵.尽管近年来中考与高考中诗歌赏析成为必考题目,但不重视诗词教学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快捷地提高学生成绩上,而没有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笔者认为,语文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其文化底蕴的丰厚,为此必须做强做好古典诗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启动,一直致力于可以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师资、一般的生源"条件下实施的语文教学改革,依托实验用书(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对国家教材进行整合,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阅读。用这种方式,学生1-9年级课内阅读总量达到1200万字,远远超过课表的阅读要求,从此打破了"阅读只能靠课外"的传统认识,有效转变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怪"现象,他们可以对一首诗的主题或主旨讲得头头是道,可对于文中较难解的字、词或句子却不懂,那么,学生所讲的主题,并不是他从理解整篇课文中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这种教育的结果与我们的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0.
专题读写对语文学习来说,极为重要。选题可以基于教材、整本书、人物或主题来确定。专题读写的主要教学策略有:组织读写共同体,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强阅读指导,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从"读写结合"走向"读写共生";教师成为学生读写的"导游"与"伙伴"。  相似文献   

11.
<正>上学年我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现结合八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内容,谈谈我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几个方法。一、小问题引动学生及时阅读学习了教材《苏州园林》一课,我就引导学生读主题丛书中的《观莲拙政园》,并给学生提出下次课堂要进行的抽查问题:1.园林这么美,为什么名曰"拙政园"?2.其中"远香堂"的名称是由哪句诗得来的?"留听阁"名称又是从哪句诗得来的?这样用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教的两个班周二、周三的课堂时间就是读丛书,阅  相似文献   

12.
蒋俊彦 《辅导员》2016,(5):28-29
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主题探究式习作是有主题地指导学生开展习作,在主题的引领下让学生进行探究式习作研究。在"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统领下进行传统节日的研究,通过一次作文,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一文中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否则学生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若有老师指导,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语文主题学习可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家国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个人的遭遇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愁"也就成为诗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小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知识积累的限制,鉴赏能力有限。笔者尝试以"1+X"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寻找提高之法。教学时可以横向连缀,引领语用表达赏析;可以纵向连缀,加深思维的深度;也可以朗读连缀,化零为整。运用多种连缀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诗与诗之间的内在勾连,学生在交互共生的阅读实践中获得一类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诗教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借鉴传统诗教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诗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要包括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诗词专题课程、古诗词主题实践活动三种形式。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教师还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设计教学目标,按"诵读、想象、联想、表达、体悟"来组织教学环节,以意象、意境、典故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意蕴,做到"以诗会人"与"知人论世"相结合,链接生命体验,涵养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应该注重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策略。把古诗当作一首歌来学习,把唱歌导入古诗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小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19.
放学后,我给爸爸安排了一个任务,让他以"健康·快乐"为主题帮我写一首诗,我准备在班队活动时朗诵。为什么请爸爸帮忙呢?哎,没办法,我才读小学,诗还没读几首,哪里会写啊!在我的哀求下爸爸答应了我的要求,可他有一个条件,他说他会帮忙,但他只是指导,不会帮我写。他要我在他的指导下,写出自己的第一首诗。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两处的"兴"都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远,而是以诗为背景及旨归,强调"诗三百"在修身、为政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其二,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