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作为人际关系维系的中间者,对人类社会和文化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是导致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理论强调了人对媒介的理性选择和使用。本文从该角度浅析手机媒介目前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如所言,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新都必然带来传播活动变化的连锁反应。手机传播媒介的产生,其异于其它媒介的新特质,促使大众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介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变革,探讨了手机媒介所属的传播类型,以及大众交流方式的改变对人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志逾 《东南传播》2010,(7):98-100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须臾不离现代人的生活;作为信息终端,集成了众多媒介的特点。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将远大于手机本身所固有功能的影响。在手机新媒介产生并日渐繁荣发展之际,手机与其他媒介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融合;手机特点不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而是其他媒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电子媒介手机已经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其中包含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手机媒介正迎合了儿童心理上的媒介需求。根据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的观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维的习惯,笔者认为儿童使用手机的同时,手机也不断在改变着儿童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结合手机的媒介特征和儿童的心理需求,讨论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媒介是如何被儿童所利用,又是如何影响着、异化着儿童的。以期这一现象得到传播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6.
以三峡大学大学生为样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媒介依赖理论,从媒介特性、传播内容和信息获取方式三方面,考察学生所依赖的手机互联网对学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关注、指导大学生理性认知、应用手机互联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现状,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冯琳 《新闻世界》2011,(12):96-97
随着现代生活品质的提高和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频繁出现,健康传播已经越来越被当代社会所重视;而手机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参与大众传播,作为传播媒介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播学重要分支的健康传播也需要借助手机媒体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对手机媒介和健康传播进行了界定,分析手机媒体在当代健康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环境下,手机成为人们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随着手机而来的不仅仅是"福"还有"祸"。如何追本溯源,抓住最重要的"恶源",实现手机的引"福"趋"祸"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当下学界关于手机媒介素养的各方研究,围绕媒介素养的定义,指出手机具有联络功能、助力政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福",有淡漠人际关系、挑战信息真实性、信息过剩生产等方面的"祸"。提出,手机的"福祸"表现原因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人的媒介素养。并以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维度,着眼受众的心理因素与媒介环境,从媒介素养教育、强化法律约束、引导自媒体的道德自律等方面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以期趋利避害,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10.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1.
曹玥  郑欣 《当代传播》2023,(4):54-58
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在教育发展方面处于劣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机会。理想状态下,手机能促进亲子沟通,有利于远程教育的开展。而事实上,手机以学习的名义出现,给留守家庭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表明,手机带来的技术赋权在促成外出务工父母实现数字亲代在位、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引发了手机使用监管的难题,推动了留守家庭教育场域的权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留守儿童、数字媒介成为新的教育主体,催生“自教育”与“它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新模式,削弱了父母的教育权威。而数字媒介则被置于权力中心,展现出对家庭教育实践的他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元化阅读媒体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方法和阅读认知能力。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以学龄儿童为被试对象,对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表现进行分析,探究阅读媒介对各项阅读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以及儿童在自然条件下使用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进行阅读时发展性阅读障碍发生率的差异,为发展性阅读障碍阅读干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阅读媒介会影响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数字媒介环境下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纸质媒介环境。采用数字媒介阅读时,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音能力比纸质阅读时的表现逊色,汉字识别能力、同音语素能力、多义语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实验还发现存在一类儿童——数字媒介性阅读障碍儿童,他们在纸质阅读时并未表现出阅读困难,而在数字阅读时表现出持续性阅读困难,该类儿童的汉字识别能力、语素能力、语音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均受到数字媒介的影响。图2。表6。参考文献36。  相似文献   

13.
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鉴 《新闻界》2006,(6):101-101,100
根据传播学媒介系统依赖论,儿童与媒介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理解、行动定向和娱乐。如果儿童的媒介使用影响了儿童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如对媒介过度依赖,使之终日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幻想世界中,并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依靠媒介来排除生活中的烦恼,那么就形成“媒介瘾”,或称之为“媒介综合症”。在e时代,这种“媒介瘾”突出地表现在网络媒介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网瘾”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原因就是接触网络媒体的儿童数量在不断扩大。据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  相似文献   

14.
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时代宠儿,大学生是我国手机拥有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借助手机媒介,微博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任何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都是“双刃剑”,微博所具有的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微博挑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领微博阵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梅丽华 《今传媒》2014,(5):116-117
现如今人们手机常常不离身,跟手机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跟至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多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已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很多人都拥有手机,尤其是大学生,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普及品。而另一方面,手机不断呈现媒体化的特征,随着相应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手机成为不可小觑的媒介力量,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着用户的媒介选择。面对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这一新兴媒体,运用情况如何,又呈现出哪些特点和问题,我们试结合手机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媒介素养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熊国荣 《东南传播》2011,(4):103-104
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考察小说<手机>,可以看出刘震云对传播媒介做了一定深度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媒介发展的"人性化"和"补偿性"趋势;二是指出手机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三是探索手机对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文杰 《东南传播》2022,(5):98-100
图像时代有别于印刷文化的精英逻辑,新媒介图像化的狂欢降低信息接受的门槛,无法将成人与儿童分类的同时,也为儿童打开了成人的后台。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儿童成为被凝视消费的对象,并在抖音上扮演成人,儿童的外在形象、行为、话语呈现成人化倾向,而儿童成为手机的接触者或私人使用者时,手机图像中的成人话语体系进一步侵占儿童成长空间。但儿童在媒介实践中也会根据媒介需要进行媒介选择,反抗儿童成人化现状。  相似文献   

19.
现今社会,消费主义观念和大众媒介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享受消费与传媒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人们也在被它们左右和控制。其表现之一就是人们自我角色扮演的混乱,出现了成年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年。本文了分析儿童成年化与成年儿童化这一现象,并探讨在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中媒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2009年3G牌照发放以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得活力十足,尤其是手机媒体。本文基于对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通过对当下手机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等情况,并根据手机媒体的特点,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