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隶体(下)     
<正>如果说,古隶的进一步草化、隶草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西汉时期社会下层速记的客观需求,那么,古隶的楷化、汉隶的形成则是当时朝野上下主观努力的结果。汉武帝之前,民众亟须休养生息,国家不堪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文化建设,暂且沿用古隶来应付社会各阶层的文书情有可原。汉武帝之后,国力增强、文化复苏,文字书写逐渐讲究起来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朝堂上的木牍还是边远关隘的简册,都出现了平画横势、字形较为工稳、布置较为匀整的汉隶书迹。但尽管如此,西汉没有哪位帝王曾提出  相似文献   

2.
隶体(上)     
<正>与先秦篆体书艺相比,隶体书艺可谓出身"草根"。"隶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与篆体正书(尤其是钟鼎铭文)出自当时的高级书手不同,最早的"隶书"书写者都是各诸侯国社会下层的差役皂隶。自春秋时期私学形成发展以来,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不再仅仅为贵族子弟所垄断,越来越多的庶民也掌握了这些技能并以此为谋生手段。其中,掌握了"书"的技能,即能够做文字记录、擅长文字书写者,至少可以谋到文书之类的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文字体系演变到今文字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形成了草书、行书、八分书和楷书诸字体,对于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区分隶变和八分书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隶书,对于隶书书法的研究和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隶变(二)     
伴随着古隶楷化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古隶进一步草化的过程,由偏旁部首及诸笔画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笔画的进一步整合、减省或隐含;由左右、上下结构诸部件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主要保存单字的外围笔画而整合、减省内部笔画,或突出各部件的主要笔画而隐含其细节笔画,或强化具有较高辨识度的部件、笔画而模糊甚至省略其他部分。而毛笔的改良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变化,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这种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了书体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隶变”一词出现很早,唐代《九经字样》共用了12次。以后郭忠恕的《佩觿》、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里也都出现了,但真正对隶变作系统的理论探讨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从杨振淑的《隶变考》、李凤鼎的《隶变考叙》至今,研究者有十余家之多。探讨隶变的人虽不少,但在对隶变含义的理解、研究隶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认为,所谓隶变是战国中期以来秦系通用文字中的篆体经由古隶到八分的演变。如果分析言之,则必须注意四个关键性的因素:隶变始于秦文字,隶变始于战国中期,隶变的下限在今隶,隶变是一个横跨数百年的漫长而复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隶变”是我国文字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历代治古史者所重视。本刊分两期刊出的10位作者的讨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隶变”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可供教学和研究者参考。由于篇幅所限,在发表时将一些古字的例证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7.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8.
小篆,是汉字的一次大统一,结束了此前文字使用的混乱局面。它不仅规范了文字的写法,而且淘汰了大批的异体字。其功实不可没。但小篆仍含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字体以曲线为主,匀称圆转,不便书写。于是乃有隶书之兴,改曲线为直线,改匀称为平正,改圆转为方折,而古文字的象表意味则消失殆尽。许慎《说文·叙》云:“古文由此绝矣。”其变化之巨,可见一斑。隶变,实可称字体演变中的一次革命。书写者以己意为之,各逞其能,因此  相似文献   

9.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关键所在。可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先秦古文字,汉或汉之后的文字关心较少,其间的变化发展缺乏系统整理,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隶变问题研究有限,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还不少。隶变这个说法是唐代文字学家玄度提出的,他在《新加九经字样》中用“隶变”说明古今字形之变,所谓“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后来“隶变”成为文字学的一个大概念,不着眼于个别字形的(讠为)变,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字的  相似文献   

10.
两字或多字偏旁本不相同,此偏旁与彼偏旁义亦不通。因为隶变,使得此偏旁与彼偏旁形体近似。书者不辨,因写此偏旁同彼偏旁,致使两字或多字偏旁不同者变为相同,此之谓偏旁同化。偏旁同化现象在隶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其例不胜枚举。分析其现象,总结其规律,不仅在文字学研究、汉字发展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  相似文献   

11.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化过程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变革,它不但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篆文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有一种现象特别引入注目,那就是偏旁变形。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跟独立成字时没什么两样。但是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时写法多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定量的方法对全部发生变形的汉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发生变形的绝大多数是左形  相似文献   

12.
确认隶变的早期特征是研究隶书的关键所在,而要说清这个问题,又必须从书体的涵义说起。王力《汉语史稿》认为:“关于字形,应该分为两方面来看:第一是字体的变迁,第二是字式的变迁。字体是文字的笔划姿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个独立的字形,都具有字体和字式两个可以分解共存的侧面,这是十分正确的。其缺陷在于:一、不同的字体,即意味着书写方法、标准及其式样的不同,“笔划姿态”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  相似文献   

13.
篆体(下)     
<正>上古篆体书艺虽然只是当时的实用书写及其技能,并非自觉的书法艺术,但已经具备了作为书法艺术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也就是说,虽然上古时期先民们尚无"书法艺术"的观念,只是按照实用的需要书写文字。但是,由于上古象形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图形性,铭金刻石祭祖纪功的文字书写本身极为郑重,极为讲究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美饰性,也由于手法极其熟练的书写者心存敬畏、态度端严、倾力为之、追求完美,这种能书者不多、书写作品也很少的篆体正体书艺,其实是比后世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4.
篆体(上)     
书法是哲理,更是艺术,是充满哲理的艺术,所以,它的法与意不是抽象玄乎的,而是具体可感的。在抽象的层面上了解了书法的法与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我们还需要具体到每一种字体书体中,更真切地体验其法与意的统一。对于书法观赏者来说,只有真正体验到了具体的字体书体中的法与意,他所面对的书法形象才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真实生命体。对于书法创作者来说,每一次具体的创作,都必须运用特定的字体书体,真切地以意御法、以法见意,才会有所得。书法的法与意的统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育中,是"汉承秦制"的静态结论更重要,还是"为什么汉会承秦制"的动态思维更重要?答案毋庸置疑.历史教师的价值绝不是给学生打下"知识点钢印",而应发挥教育的过程性价值:在帮助学生掌握"可视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不可视的思维方式".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历史":走进历史时空,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训练...  相似文献   

16.
汉初沿袭秦制,特别是实施以秦律为基础的汉律,但在惩秦之弊以及借反秦以形塑政权正当性的政治号召下,做了统治方向的调整。汉高帝、高后时期,帝国维持"汉承秦制"的政治格局,作为统治的基本架构,但做了以下几个重要方向的调整:一是关东地区建置王国,暂缓"一用汉法";二是对法禁做局部修正,缓解承袭秦律而来的严酷;三是在"以顺守之"的政治路线指导下,推动黄老无为政治。这些调整兼顾思想引导与现实需要,使帝国稳定下来,避免成为第二个短命帝国,是很成功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一、2015-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5题信息综合二、真题再现及试题分析(一)真题再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相似文献   

18.
关于隶书的产生及其与小篆的关系,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命李斯等依据原来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称为小篆……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隶书。笔者不同意上述认识,因为从现已发现的史料来考察,隶书应同小篆一样来源于大篆的简化体,其产生要早于小篆,而且也较小篆简化得更加彻底。那么,同是大篆字体简约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小篆和隶书两个系统呢?要正确解释这个历史现象,就必须把文字的进步放到整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书法属于文人余事,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书法应当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门类,可以突破传统的藩篱,探索现代书法的可能性。而古代的书法艺术传统与新出土的楚简书法材料以及日本现代书法的发展可以给我们探索现代"破体"书法与"少数字"现代样式提供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隶书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隶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但终有规律可寻。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