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确定为年度词汇以后,国内外多个学术领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后真相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依附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我国的语境中进一步讨论时不能完全挪用。本文梳理国内对后真相的探讨,从内涵和成因两个角度审视中国语境中的后真相,并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应对。媒介信任的缺失和舆论场乱象被视为后真相在我国的突出表现,而技术归因则是最常见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应当正视后真相的危机背后蕴含的启示,通过构建信任真实,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事实核查的方式,打破后真相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王彤 《新闻传播》2023,(16):107-109
经济、技术、媒介素养等多种因素致使假新闻频发,新闻反转现象不断,后真相时代随之到来。引人瞩目的是网络意见领袖对用户声音及舆论引导的影响很大,意见领袖很容易引导网民非理性表达,而匿名发帖的加持,使得非理性声音逐渐扩大。后真相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多,不仅损害媒体公信力,还损害新闻真实性,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受阻。具备一定声量的媒体更应引导正向舆论,避免后真相的再现。网络意见领袖应承担社会责任,专业新闻媒体则更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而党政媒体机构应禁止非公有资本参与采编业务,提高媒介素养再教育,净化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后真相"引发的伦理问题越发严峻。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媒介审判等关乎媒介伦理的问题一再出现,挑战公众的神经和政府部门的能力。本文试通过后真相的现实背景,归纳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件传播的特征,以期寻求更加完善的传播方式,为后续新闻工作者以及政府机构解决舆情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情感与真相的关系是"后真相"传播观念中的核心问题,亦是备受争议的问题."后真相"传播观念的全球流行更像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源自网络社会信息流动的新型社会变革,并潜移默化地使真相模式产生了一种文化转移."情感"基于信息、围绕信息、通过信息转换来自躯体和环境对心脑的刺激,而情感蕴含的对内部或外部的感官反应又同时建构真相.情感...  相似文献   

5.
杨昉 《新闻前哨》2022,(8):37-38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导方式,新闻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均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新闻媒体行业呈现传播群落化特征,事实核查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性,但单纯依赖其作用并无法改变大的格局,而是需要以新闻媒体主体出发,在新闻生产中谨慎查验事实与寻求真相,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6.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7.
姜双双 《出版广角》2016,(17):73-7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的应用推广,移动互联真正实现了24小时在线的可能,人们的传播方式和行为偏好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进入了真正的网络化社会。移动终端APP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大范围覆盖,使用户行为逐渐向社交化偏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的原因和表现特征,对未来媒体发展转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截屏的本质与摄影相同,都被赋予了复制与分享的内涵,满足人们传递初始信息的需求.截屏功能作为当前一种常用技术手段,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后真相时代截屏传播给受众以"视觉真实"的效果强化己方观点,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编辑、无意识侵权、社交信任危机、图像谣言生成等风险.  相似文献   

10.
"后真相"和"后真相时代"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被西方知识精英捧为热词。这两个概念是英美自由知识分子无视真理的来源而制造的假象,用以歪曲和限制民众对社会真相的认识。鼓吹"后真相"和"后真相政治"既是西方主流媒体及其精英对他们信念的执迷与幻觉,又是他们掩盖预测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遭到惨败的遁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信息构建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用户构建理论的基本框架,并把这一理论的核心目标定位于用户群体化。通过对用户群体化特征和群体化用户形态的解析,为群体化用户划分提供了依据,探讨了用户群体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萌 《视听》2023,(5):25-28
从媒介环境三层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后真相时代”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客观现实与网民之间客观存在着区隔,导致网民通过学习和媒介两种渠道认知客观现实,缺乏亲身体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媒介现实受到算法、从业者、事件相关者现身说法的影响,导致偏离客观现实;受众选择与传播信息时具有主动性,包括对多元信息的选择、情感的驱动、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因此,对从业者的再教育和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后真相"是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影响舆论的特殊现象,"后真相"时代便是这一现象成为普遍的时代。经过2016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两大"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后真相"的使用量开始迅猛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后真相"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要面对"后真相"时代对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难题,并要表现出一定的应变与调适。  相似文献   

14.
在所谓"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就事件本身做出理性解释的声音,往往会被一些富有煽动性、诉诸情感的非理性声音所掩盖,从而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所有的事件经网络发酵后,产生的舆论往往是不可控的。在"后真相"的时代,媒介的公信力对于事件的解决、舆论的流变所产生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随着国内的一些"热点事件""危机事件"而相应产生的非理性舆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导致事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以及舆论的愈演愈烈,这对媒介自身的公信力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者将从"媒介公信力"的角度入手,借由相关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信源(主流媒体、新媒体)与舆论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张凯 《现代视听》2012,(6):29-32
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缺失现象伴随着媒介的发展而有新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时代的舆论审判和网络暴力等现象均与信息被媒介化有关,正确把握媒介的定位和新闻传播的原则将会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发挥积极的新闻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9):88-93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出现了客体流动性、本体撕裂与极化、主体由精神聚合体向情感聚合体转变等新特点。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时效性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信息接触的不全面,舆论客体由"可读"、"可见"走向"可写",一改过去舆论客体相对静态封闭的特质;由协同过滤和算法推送导致的信息接触自主化,意见表达个性化,使得舆论主体更加倾向于处在和自己意见接近的群体中,依赖群体情感走向聚合,逐渐丧失了作为舆论主体的自主性,从而导致舆论极化,观点撕裂,共识难以凝聚。  相似文献   

18.
"故事"和"新闻"不是一回事 正如新闻的定义有多种一样,关于故事的定义也相当繁复。但故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物质有:1.是事件过程的描述;2.情节生动连贯;3.便于信息传播;4.有内涵和影响;5.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1):54-59
"后真相"是西方政治传播和新闻运作中的新现实。通过梳理西方的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将"后真相"这个舶来词汇放到西方语境中进行回溯和阐释,对"后真相政治"、"后真相时代"等概念进行了还原,对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归因,对其间社交媒体的角色和传统媒体的作用进行了透视。本文认为,"后真相"是西方政治失灵和新闻失范的产物,而当下的西方媒体实践中的事实查验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媒体秩序,后真相政治传播仍是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