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在东部沿海省份逐步深入,这既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社会变革。随着"机器换人"对部分技术技能型岗位的替代,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培养方式等放慢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机器换人",职业教育必须在专业结构与布局,产教融合,功能拓展以及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导致“机器换人”迭代攀升,故为职业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然“机器换人”是一柄双刃剑,有弊亦有利,诚如潘多拉魔盒里有灾难亦有希望。设若生产过剩、思维能力受损、人口红利降低是“机器换人”之弊,则同时衍生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红利上升之益。基于“机器换人”的新挑战,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度复合型人才、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均衡人口红利与技术红利等策略使其扬长避短,并从鉴赏力和“工匠精神”方面剖析“机器换人”之核,且在人与机器“敌友之间”、“共存之道”和“终极之战”等张力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3.
机器换人是宁波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目前宁波市推进“机器换人”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机器换人”成效明显、发展基础较好;同时也存在着“机器换人”实施的成本较高、“机器换人”政策激励力度不够、企业对“机器换人”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人才、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等瓶颈,促进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对策建议有:制定推进“机器换人”的差别化扶持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出台《宁波“机器换人”指导目录》、实施“机器换人”人才培养工程和提供相应的个性化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4.
以"机器换人"为契机,研究切合"机器换人"需求的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分析"机器换人"给高校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采用Benchmarking基准化分析法明确专业错位发展、优化专业定位、确保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探索协同创新、CDIO等先进理念以及SP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创新思维与先进教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力助推"机器换人"。  相似文献   

5.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技术力量薄弱,研究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只能从事维护维修、小产品研发与小工艺革新、专业咨询与专业培训等小规模的社会服务项目,很难获得大的服务成效,这与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存在较大差距。改变这一现象的有益尝试是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大量企业参与的、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产业工程项目,这不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档次、质量、成效,也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机器换人"为外显特征的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新一轮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制造业领域重要劳动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在此次升级中首当其冲受到挑战。为更好地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合理有效的职业培训,需要从自身培训意识、培训渠道、内容及接轨层面等多管齐下,以期解决自身职业与"机器换人"的新一轮矛盾,提高两者之间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揭示出英国机械“机器换人”完成后的人机关系样态,认为无限的“人与人”竞争基础上的机器使用是人机关系陷于“机器为害于工人”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制度与文化双重进路中开展以暴力革命性“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运动,消灭无限的“人与人”竞争是人机关系复归“机器造福于工人”的突围路径。针对国内学界关于机械“机器换人”认知传统,基于技术史视域发现机械“机器换人”与智能“机器换人”存在双重共性:“机器替代工人体力与智力”是两种“机器换人”共同的技术后果,“机器类人功能的增强”是两种“机器换人”共同的技术前提。立足于“社会-技术”集成的视角,中国智能“机器换人”进程中人机关系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不当的“人与人”竞争趋势下的智能机器使用,重要原因是机器智能增强背景下“人与机”竞争的不断凸显。一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案控制“人与人”竞争,另一方面构建“人机互补”的智能“机器换人”设计伦理与使用伦理化解“人与机”竞争,人机关系风险可以实现有效与及时治理。  相似文献   

8.
9.
在面临“工业4.0”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作为温州轻工产品支柱产业的鞋类企业应实施“机器换人”提高设计和生产能力解决用工问题,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内涵,获取更大效益。通过对“机器换人”的路径和效益分析,为温州鞋企全面实施“机器换人”提供可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地区近年大力推进自动化机器的应用,在产生岗位替代效应的同时,为什么没有出现显著的失业问题?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田野调查表明,技术进步确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岗位替代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者立即被抛向劳动力市场.在工人被岗位替代之后、在被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之前,事实上中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内部劳动力市场.正是这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使得"机器换人"虽然产生了显著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并未产生显著的把劳动者挤出企业用工体系而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篮球比赛的时间可列成公式sum_t=t_1+t_2+t_3+……。 掌握篮球比赛进程中的任何一种时机,包括队员的个行动,两三人的小配合,全队战术配合及其教练员的“换人”、“暂停”,是夺取篮球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中将许多职业教育实践和表现都称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多样纷杂.但是,许多模式之间并不能进行比较,研究者间也无法就此模式进行对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模式的产生出自不同的归纳标准,而这些标准并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上,只是强化了该实践的某一个方面.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至少四个层面、七个方面的内容.理清了这一框架结构,就可以清楚判断各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归纳的标准及其所处的层次,实践中的各种“模式”就可以各自归类,从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职业教育相关研究中将许多职业教育实践和表现都称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名称多样纷杂。但是,许多模式之间并不能进行比较,研究者间也无法就此模式进行对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模式的产生出自不同的归纳标准,而这些标准并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上,只是强化了该实践的某一个方面。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至少四个层面、七个方面的内容。理清了这一框架结构,就可以清楚判断各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归纳的标准及其所处的层次,实践中的各种模式就可以各自归类,从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4.
<正>机器换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带动企业内涵扩张的重大引擎。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种经济的变革,更是一场社会的变革,对承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主要表现在:一、低端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增大所谓机器换人,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背景下资本有机构成快速提高与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依据叙事的三个层次挖掘叙事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叙事职业能力内涵分析,从技术技能叙述、跨学科思维方式、职业及人文精神领悟等三个方面提出叙事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从而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以后,职业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职业教育如何“入世”? 一、审时度势 确认职教战略地位 社会的经济成果常常以知识为依托,特别在二十一世纪,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50%以上,而这些离不开知识型劳动者。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经济,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便从一片废墟上神奇崛起,靠的是一大批知识型劳动者,他们是国家经济跳跃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立交桥含义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内涵。然后指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将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着手,纵向构建将满足职业教育内部的畅通和延伸,而横向构建将实现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间的有效衔接和沟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宽进严出”一词频繁见诸于职业教育类文字。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宽进严出”策略,不啻是一贴兴奋剂。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政策环境的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宽进严出”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在有必要对“宽进严出”作一番探究,以利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宽进严出”的涵义“宽进严出”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对人才培养“进口”(招生)和“出口”(毕业或结业)两个方面操作标准的形象化表述。“宽进”,即生源对象面宽,不只限于应届毕业生,还应包括所有具有同等学历而又愿…  相似文献   

19.
国内有些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将是广而深的。因此我们必须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以应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给我们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探求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寻找出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在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劳动力被机器人所替代。因此,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动中遇到诸多挑战,需要从专业设置、培训需求、体系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