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东东 《新闻世界》2012,(10):166-167
分析《中国达人秀》节目文本,本文认为两性评委的性别观念有以下特点:对女性身体的态度为“好奇窥伺”与“好心安慰”,对女性的婚恋建议为“做个好妻子”与“等个好丈夫”,对孩子存在“难言爱护生命”与“忍痛爱护梦想”的预设话语;同时,在与不同阶层女选手对话时,缺乏设身处地的观照。  相似文献   

2.
任荣荣 《新闻传播》2022,(15):59-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在地区形象塑造过程中,突发事件对受众形成对一个地区认知的特殊作用,很容易让舆论形成该地区的“刻板印象”。笔者选择报纸对“阜阳毒奶粉”事件的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以框架理论的视角,及报道文本的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具体剖析,阜阳到底以何种形象、何种方式被媒体呈现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王维 《新闻前哨》2023,(3):58-60
本文以《健康报》2016年—2021年度“十大新闻”共计60篇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对主题呈现、新闻图式、高频词、行文风格、修辞手法、句式使用等进行分析,发现卫生行业媒体通过“述”+“评”式的年度新闻,全面、形象、精准地阐释了“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5.
黄敏  周迪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03-125+128
国家形象的建构有着极为复杂的机制,“作为示例的区域形象建构”,即通过关联性紧密的区域形象以“例证”的方式来构建国家形象并“他者化”中国形象,是西方媒体的重要策略。尽管例证理论提出已有二十多年,被称为是“大众传播学中一个成熟的理论领域”,但“示例和例证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因缺乏“清晰度”而成为一个困扰学界的问题。为揭示媒体如何运用示例型塑受众所感知之现实的机制,论文以例证理论为基础,以外媒有关浙江的报道为个案,遵循功能主义的取向,采取批评性话语的文本分析路径,从内容、策略和实现方式三个维度聚焦例证的主题、方式和表达特点,探讨了报道中的单一事件是如何被关联到更大事件类别的,浙江有关的事件是如何被关联到中国相关议题的等问题。首次揭示了示例与例证在新闻中究竟是如何被概念化和操作化的,并分析了意识形态对这一建构过程的深刻影响及其复杂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玮  刘兴澳 《新闻界》2024,(2):49-61
截屏在人际交往和公共传播中得以广泛流通,取决于行动者对截屏“信以为真”的信念,即截屏的“本真性”。鉴于截屏的本质是“符号文本”,其“本真性”是一种解释结果,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野切入,将截屏的“本真性”看作“文本”“语境”与“解释者”三者互动作用的产物。首先,文本维度可显见的媒介技术和符号框架,分别以物质隐喻和视觉转喻的方式,使截屏被“感知为真”;其次,语境维度可感知的伴随文本和场合语境,通过互文指涉和语义框定,使截屏被“衍义为真”;最后,解释者维度可调用的个体成长经历和社群文化身份,通过经验接合和情感引导,使截屏被“认同为真”。  相似文献   

7.
广告是一种符号化传播方式,通过借用旧符号进行相似性处理,或者添加特征标记、进行重新组合等手段产生某种象征意义,以达到广告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在重视自我形象传播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他人如何看待中国形象。因此,当中国元素一再被当作反面符号运用在跨国公司的广告中时,激起国人强烈的公愤。而国内的一些广告符号,也出现了不恰当象征意义的表现。本文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广告文本中文化符号的解读,探讨广告符号中的“他者认知”与“自我认知”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女性体育迷作为观众,所处地位应该是主动地“看”,但是经过媒体诠释,她们成为被男性观赏的客体.女性体育迷在媒体叙事中失去了主动性,被客体化为一个狂热又美丽的符号.呈现在媒体文本中的女性球迷美丽、性感、狂热,是被理想化了的女性范例.这种经过重塑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体育迷整体形象是否契合,以及这种形象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性杂志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性杂志作为传播女性信息和话题的媒介形式,在塑造不同时代女性“形象”的同时,客观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妇女地位和女权运动的情势;本文通过论述美国早期女性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女权运动与女性杂志、女性杂志行业中的女性,旨在剖析女性杂志文本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框架是女性认识自我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和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代言人.本文通过对白宫网的研究,试图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总统”这个国家形象符号,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符号意义、表达国家形象?研究认为白宫网对奥巴马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表现个人化”到“去除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意义得以表达.本文还将领导人形象塑造放在媒介化政治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被重新赋权,新闻和娱乐的边界日渐模糊,这对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政治信息提出了挑战.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包括为新型受众构建参与表达和分享信息的复合型平台,提供强调领导人履行政治义务的信息和施政方针对国家实力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信息,而非个人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张孟 《新闻传播》2023,(17):43-45
随着“女车主维权”现象的凸显,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众传媒对“上海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传媒借助多媒介文本进行共时性演绎与历时性编码,完成对“女车主”媒介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指出这一建构过程造成社会性别异化与暴力模仿行为的社会影响。这在新时代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背景下,或将对大众传媒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毕琳 《东南传播》2016,(8):141-143
社会新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因此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社会问题。本文以《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申报》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图书馆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携程旅行网的图书馆点评文本为数据来源,采用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游客感知的主要的图书馆形象因素,描绘游客眼中的图书馆形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图书馆点评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图书馆形象模型。研究发现,图书馆在游客眼中呈现出“建筑漂亮,免费开放,藏书丰富,阅览室安静,值得参观”的形象。图书馆形象模型由4个核心范畴、9个维度、51个节点构成。为进一步优化图书馆形象,今后应努力塑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拓宽形象传播渠道,打造图书馆文创IP。  相似文献   

17.
整合广告传播是形象塑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形象”由“形”与“象”合力而成,可分为“源像”、“文本”、“映像”三阶段,三者既是环环相扣的历时性的共存状态,也是一种共时性的并举状态,其合力构成了一个动态、完整的“形象”,其一致性或者说动态平衡则是“形象”的良性传播。形象塑造的一种新模式,即整合广告传播模式,以资料库为基础,以目标受众为中心,以信息沟通为手段,整合目标受众、形象文本、媒介、传播形式等等资源,为塑造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9.
段锦宜 《新闻世界》2011,(6):262-263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涉华报道的分析,并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初步揭示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20.
张媛 《新闻世界》2014,(8):232-233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新浪网中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调查研究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女博士的网络形象,进一步深入挖掘其为什么会被弱势化及其被弱势化的过程,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