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画家荆浩,以"笔墨并重、全景山水"的绘画风格,将中国传统画中山水画推向成熟,并以此确立了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地位。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独树一帜,将自身对山水绘画详细解读,成为绘画界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文文 《新闻爱好者》2010,(3):152-153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及丰富的理论著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坛。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文人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理论.形成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吴湖帆先生(1894-1968)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代表画家之一。父母两系、姻亲潘家,都以书画收藏扬名于世,加以个人增益,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的沪上居寓几成为江南书画鉴识的"沙龙"。身处中国画变革的时代,"变"当然是一时之盛。"新信息"的来临对20世纪中国书画的影响,已异于往昔,追索宋元的画意,成了中国绘画界的现象之一,开启了另一种新"摹古"风,这可从吴湖帆作品的摹古风画历来印证。吴湖帆曾三次担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展览审查委员,得览故宫博物院书画。《吴湖帆文稿》中可以读出他对当年所见的故宫名画的鉴识意见,如对燕文贵、江参、谢时臣,都有先见之明,以今日的更多资料比对,也给吾人以讨论的余地。吴湖帆1938年获藏黄公望《剩山图》前一年,指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伪,可见其高明处。  相似文献   

5.
北宋后期是文人画理论的成熟时期,此时的文人画家关注着如何以文人的思致跨越传统绘画思维的障碍,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是北宋文人山水画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此图作为个案来管窥文人画家以诗入画、以禅入画的绘画思致。《龙眠山庄图》描绘了一群文人居士在龙眠山中结社、禅修的生活,但本质上是一幅文人禅观山水画。画家移步换景,借用图像象征的方法暗示、指引着观画者观想以八功德水池为中心的西方净土世界,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此外,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的画意和禅定观想次第离不开苏辙《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叙》的阐释,李、苏二人的画与诗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安君 《今传媒》2014,(5):159-160
艺术家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他们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于社会群体之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的观点出发,就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职业画家的生存状态,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艺术品交易情况,艺术品市场的状况以及艺术家应该如何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应该引起研究者重视的有关中国绘画本体的基本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米芾》     
《全国新书目》2022,(3):52-53
<正>米芾是一位具有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书画艺术家,以其非凡的书法艺术造诣奠定了他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历史地位。米芾的书画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米芾的书法各体兼备,尤以行草见长,他是北宋时期具有创造性的一代书法大家。在绘画方面,米芾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他首创“米点山水”,以繁密的墨点堆叠山峦林木,表现南方云雨中的山川意象,使他成为两宋时期独特的山水画家,促进了山水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初画家石涛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以下简称<画语录>)不仅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名篇.<画语录>以"一画"作为提纲挈领而总贯全文."一画"是石涛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的根本法则.在石涛看来,"一画"不只是指具体的方法或一根基本造型的线,而是作为万物的基始,自然的法则,绘画先有之根本.这也是石涛对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一种独到的理解,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规律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9.
据清代乾隆年间鱼翼《海虞画苑略》所载,乾隆以前常熟画家就有296人。在此之后,更是代有才人,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画家密集地之一。元代黄公望创浅绛山水法,其画风成为后代山水画家所钟爱的典范;到了清代初期,王翚、杨晋为代表的"虞山画派"成为画坛主流,被誉为"画坛正宗"。常熟风物闲美,山川佳胜,诸多私家园林借虞山之景而筑,成为江南地区典型的文人雅集之地,众多虞山画派画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叙事性园林绘画。由于这些画作往往为应园主人(雅集组织者)之邀而作,画家在绘画技法上遵循传统,但于结构布局上更趋于注重展现园林风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些绘画为我们提供了建筑格局、地理位置、人物交游等诸多要素,还原了明清江南园林风貌,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存。  相似文献   

10.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11.
据清代乾隆年间鱼翼《海虞画苑略》所载,乾隆以前常熟画家就有296人。在此之后,更是代有才人,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画家密集地之一。元代黄公望创浅绛山水法,其画风成为后代山水画家所钟爱的典范;到了清代初期,王翚、杨晋为代表的"虞山画派"成为画坛主流,被誉为"画坛正宗"。常熟风物闲美,山川佳胜,诸多私家园林借虞山之景而筑,成为江南地区典型的文人雅集之地,众多虞山画派画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叙事性园林绘画。由于这些画作往往为应园主人(雅集组织者)之邀而作,画家在绘画技法上遵循传统,但于结构布局上更趋于注重展现园林风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些绘画为我们提供了建筑格局、地理位置、人物交游等诸多要素,还原了明清江南园林风貌,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就一直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楚辞·天问》中保留有关于历史画的记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述了从六朝至唐宋时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并且还阐明绘历史画时必须遵守真实性的创作原则。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中,保存有不少历代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同时也保存有不少各代画家创作的描绘当时人物或社会风物、习俗的作品,流传至今也可列入历史画的范畴。在西方世界,历史上也都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现存的西方历史画同样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画家创作的历史题材的绘画;另一类是不同时期画家所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绘画,流传至今,也属历史画的范畴。在近代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画历史画的新尝试。新中国建立后,历史画出现了新的热潮。历史画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两点:第一要重视历史的真实性,第二是作品的艺术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侯咏萱 《今传媒》2020,29(3):152-153
文徽明作为明代吴中地区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在明代艺术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诗画结合"成为了这一时期绘画的一大特色,并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明四家之一,在文徽明的作品中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画结合"的绘画特色,本文将结合其作品分析这一特色,并讨论这一特色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清代蒙古族画家松年重视绘画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弘扬和巩固,并以之作为绘画的根本出发点。松年在其绘画理论中认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强调心正,然后笔正。以儒家思想作为绘画的核心理念,以儒家文化作为绘画的意境基础,并在绘画技巧与内容中体现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5.
谢赫(459—532),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善作人物画、风俗画。著有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画品》(又称《古画品录》),在绘画史上《画品》开品画之先河,对绘画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奇"与"巧"辨析谢赫《画品》中气韵及在中国绘画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文 《新闻爱好者》2010,(7):134-135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是一个有着特定范畴的概念,它专门指绘画中属于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创作,并以之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它要求画家本人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其中包括文学、哲学、宗教诸种思想因子。标举以文人品格修养为核心的“士气”、“逸品”,以题材的高雅、笔墨的讲究、神韵的追求、文学情韵的渲染为其显著特点。它不仅使我国民族绘画走向世界,而且表现了卓越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7.
梁又铭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军旅画家,擅长人物画、漫画,又以画羊闻名,抗日战争期间作有抗战题材绘画二百余幅及速写一百余幅,其中以空军抗战题材绘画最为著名。由于梁又铭没有明确提出或倡导某某主义等画学理论,同时,有关梁氏何以学有所成、何以学以致用,也就是早年在上海的学习、工作等,现有研究均一笔带过;所以,本文以梁又铭早年在上海从事商业性绘画的经历为切入口,分析其艺术与"海派绘画"、"海派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梁又铭的创作技法、思维表现出明显的中西调和风格,以及汲取民间美术、商业美术之长的特点;而在艺术思想方面,他所追求的"化民成俗",近似于艺术为社会、为人民的现实主义绘画,但受"海派文化"影响,梁又铭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自觉"地从商业文化中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8.
陈云 《东南传播》2012,(10):131-132
画道,即绘画的精神与思想。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精神慰藉,更为精神解放的载体。不要一任追求物质享受,不要让繁华遮掩了人的心眼,要纯笃虚静才可见真悟,正是老子追寻的"致虚极,守静笃"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哲学。中国山水画是山水画家思想和精神的缩影;是人品人格的体现;是主观意识的发挥。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绘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道无为"、"物我两忘"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无锡博物院(原无锡市博物馆)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指导下,从江苏省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了一幅元代大画家倪瓒的山水画《苔痕树影图》。根据作品中的画面诗文,始知该画是倪瓒为其友人江西贵溪正一道徒安素居士汪大椿而作。该绘画内容与笔墨均甚简洁,鉴藏印章较多,但并不见诸明清以来的书画著录。本文在对画面图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文献和鉴藏印玺的考辨,认为这些流传有绪的鉴藏印章是抬升该作品价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凝视"与"倾听"是宋代雅趣绘画中人物的两种知觉形式,代表了当朝文人与自然之间不同的相处方法。感官知觉在审美实践与观念旨趣上的分别,带来了雅趣图像中人物神情与姿态、主客体关系、画面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面对声像兼有的观照对象,以及受"六根互用"观念的影响,"凝视"与"倾听"融合的文人形象亦在宋代雅趣绘画中得以塑造。以"凝视"与"倾听"为例,对人物知觉形象的分析与比较,冀能拓展宋代雅趣绘画的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