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的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界限,将纪实和虚构交叉并用,实现了对社会的独特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电影风格。我们通过他的十余部电影,可以看见中国近20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贾樟柯电影关注的几乎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然而小人物也有大世界,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底下却同样暗流涌动。而贾樟柯则将镜头对准底层,用直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并不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来反映发展中的社会,一直以独特的纪实风格记录变迁的中国,对底层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他的创作理念。本文在第六代导演突破第五代重重包围的基础上研究贾樟柯故事结构和声音处理方式,进一步研究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和顾长卫的电影均属于小城电影的范畴,他们把电影共同的叙事背景放在了小城。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以表现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选取中国内陆小城作为叙事背景,达到了用电影记忆历史、关注个体生命的目的。顾长卫则是由"中国第一摄影师"而转型为导演的,他以一颗悲悯之心把七八十年代的小城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抗争或屈服呈现给观众。他们的电影在镜头的调度上很有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必要,两位导演大量使用了长镜头,使影片的表达效果更为真实,表现内容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从2013年的《天注定》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仍然在影片创作上坚持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在具体的影片结构和表现上有了新的质变。在社会进程急速变化的当下,他影片当中的故事性和节奏性都有了显性展现。文章从叙事结构、镜头运用和叙事视野三个方面来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流行歌曲是贾樟柯电影展示底层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流行文化的象征符号。贾樟柯电影通过运用流行歌曲实现影片换面的转换,展现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也促使文本获得诗意的传达。流行歌曲成为贾樟柯电影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后悲剧感和小人物的命运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代价问题的一个视角.当代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阐释了后悲剧性与小人物命运的关联性,这一关联性具体解析为"故乡的瓦解"和"存在的碎片".  相似文献   

10.
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和影像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以个人化姿态直面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状态,消解经典性的电影叙事模式,以全新的电影思维和原创精神为正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强调纪实、关注现实、注重个体经验的传达、开放性的叙事模式是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影走过了启蒙叙事、底层叙事、主流叙事、狂欢叙事的历程,并在新世纪形成了主流叙事与伦理叙事、底层叙事、狂欢叙事相结合的局面。它标志着艺术多元化、自由创造时代的到来。狂欢叙事的成熟和强势登场是文化娱乐化、商业化、欲望化的表征,它是现代性理性文化统治地位终结的结果,也是人的感性解放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巧妙选择“世界公园”这样一个有着多重隐喻意味的人造景观作为叙事场所,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北漂一族”这一城市边缘人群精神世界迷失的历程。“世界”内外空间场所的反复构建直指了现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对电影空间场景的精心营造,对小人物的充分关注,对人生真实性的深刻质疑,构成贾樟柯作品的重要特质,使得贾氏电影具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真诚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的电影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并善于运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及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忠实地记录草根阶层的生活。他的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即由单线到双线等结构及交叉运用,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底层镜像的诗意呈现——解读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冷静的镜头,值绎了底层叙事的原生态图景。同时,《三峡好人》并不停留在底层生存的还原层面,在冗长的底层叙事中,还不断地溢出诗意的细节。废墟上的婚姻故事带有“倾城之恋”的情调,旁逸斜出的“臃余”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自然浑成的潜在意义结构使得影片的底层故事具有理性思辨的深度。《三峡好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苦心孤诣编排的一部经典影片。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都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它片面强调学生的学识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呢?首先,从学生生命发展过程来理解。第一,从学生生命发展时间这一视点分析。通常情况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就要经过十二年时间,十二年中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生了显著变化,粗略计算十二年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第二,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速度这一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十二年学习时间虽然只占…  相似文献   

16.
徐永 《全球教育展望》2012,(1):56-61,55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重量级导演,贾樟柯的名字随着其作品的影响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经历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长期徘徊后,2004年,贾樟柯最终回归体制。可以说,体制外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实践了他的艺术追求。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他体制外创作时期的作品在电影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电影中的重要元素。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建构了独特的小城空间景观,既有自然空间营造,同时还建构了小城独特的文化空间,在不同的空间中探讨了底层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边缘地位和焦虑的心态。小城空间也隐喻了市场经济下人们对情感的消费以及主流话语与底层话语之间纠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底层叙事近几年来在文坛掀起热潮,如李约热的《青牛》、曹征路的《霓虹》都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知识分子作家出现这样一种文学创作倾向可以说是对文化自觉的实践,是作家对当下现实的自觉的、迫在眉睫的回应。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底层叙事到底是"底层"在"叙事",还是为"底层"而"叙事"?作家怎样才能摆脱一种高高在上的写作叙事姿态,让底层发出真实的声音,这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