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有技能技巧,就得不断实践完善.教学工作也是这样,知识有老化的过程,方法也会有陈旧过时的时候.一堂课上完后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把自己有关教学的感受、认识及其他值得记的内容写下来,就是教  相似文献   

2.
一、缘起:自觉与不自觉的"逻辑顺序"纠结 杨羽仪的散文《水乡茶居》是上海市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分别就这篇课文各上了一次公开课.在"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上,两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未进行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无意比较两堂课的优劣,也无意全面讨论二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而是试图聚焦和专门讨论两堂课"偶然"中互相映衬着所凸显出来的文本解读逻辑顺序问题.  相似文献   

3.
章琼 《现代语文》2013,(6):12-14
课堂教学是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头,一堂课若能有一个新鲜别致的教学导入,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不太注重教学导入的设计,整堂课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学的进展。其实,"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4.
我在中学任教近三十年了,九年前,开始坚持写“教后感”我认为历史教师写写“教后感”很有好处。“教后感”是一种教学笔记,也可说是一种教学日记。写“教后感”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记于当堂课的教案之后,这一环节可视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我所写的“教后感”内容可分为三类:(一)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如1983年6月17日,我在《清朝前期的经济》一节的“教后感”里写着:因钻研“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一目的内容不深,教材中有一段话:“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我在讲课时,对教材中的“后来”二字没有交代清楚,导致学生把清代摊丁入亩制度推行的时空概念弄错了。有的学生书面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要使学生能从烟海般的读物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中迅速获取、使用所需的信息,关键就是要"会学习".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堂课上的引导,是学生会学习指路人.  相似文献   

6.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总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曾谷荪老师就是这样.首先,他对待教改的态度就颇具特色:他有自己的见解,又不固执已见而能虚心吸取各家之长;他积极主张改革,又能冷静地思考而不见风转舵;他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又讲求实效而不盲目追求各种花样.他把"准、活、约、权"作为自己的语文教教学座右铭,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黾勉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是把"准"作为教好一堂课的前提的.他认为评价语文课的好坏,不能单看是否废除了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还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充实.先进的教学方法,必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我们每备一节课,每上一堂课都会有所感触。有得意之处,也有困惑之处;有成功,也有失败;收获经验,也收获教训,于是我们把这些凝结着自己心血汗水的感想记录下来,以升华一个朦胧的想法,或明确一个难解的问题,或肯定一种有效的做法,或提醒一处易错的陷阱,这就是教后感。有人抱怨教后感是形式主义,是无病呻吟,我却一直很重视,我觉得这一步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省,一种自我监督、检查和提高,是对备课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重视,教后感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将会有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反思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后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再认知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地,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就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正>怎么评价一堂课的效率?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评价一堂课效率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比老师教会什么更重要。教师教得再多,学生如果没有学会,那就是白搭。如何评价教学的效率?就是看投入和产出,就像买东西一样看"性价比"。语文教学效率也是看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投入时间越少,产出越大,就越是有效。评价的主要标志是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潮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正>看一堂课,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精彩。但是,这样的好课,往往好看不好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课,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得对不对,不在好不好;你看得明白,就能教得出来。就一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语文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紧迫。在一般人看来,"教什么"似乎不是问题,而在语文教师看来,是一个千古难题: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可以确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理念: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经过半个世纪的总结和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就秉承了叶老这一思想,重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教给学生方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最终达到学生自己能学习,自己能学好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后感,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写教后感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写教后感是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写教后感?教后感记什么内容?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  相似文献   

14.
一、缘起:自觉与不自觉的“逻辑顺序”纠结 杨羽仪的散文《水乡茶居》是上海市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分别就这篇课文各上了一次公开课。在“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上.两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未进行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无意比较两堂课的优劣,也无意全面讨论二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而是试图聚焦和专门讨论两堂课“偶然”中互相映衬着所凸显出来的文本解读逻辑顺序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写“教后感”的体会薛城职业中专高仲凯“教后感”是教师在每教一节课之后,对自己教学感受的记录。实践使我体会到,写教后感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及时,就是要在教后很快地写出,不要一教了之,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那可真是“岁岁年年人不...  相似文献   

16.
<正>衡量一堂课是否为高效课堂,要看这堂课是否体现出教学的效率。而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旧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过程过分注重了"大语文"或"语文味",一线的  相似文献   

17.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而对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后记”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写好“教学后记”,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教师只有从一堂课的学生反馈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个老教授曾说,你如果能教会菜市场买菜的老太太微积分,你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了.笔者以"等式性质1"的教学为例,在第一次实践后的反思中提出问题与改进办法,并在第二次实践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直觉。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也不是靠一堂课、一个单元的训练就能培养起来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实践和感知后逐步形成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知、发现,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去思考、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因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下面我就一年来实践新课标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用好导语,激其入境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