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以干部问题为选题的社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广大普通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论效应”所鲜见的现象,也往往是社论作者孜孜以求但又难以企及的。由此,对如何发挥新闻评论作用的问题,引发出几点思考。 1994年3月27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要敢于负责》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自己的岗位上敢于负责,敢担担子,是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态度。这是  相似文献   

2.
从去年七月十七日到十月,《河北农民报》举办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题目是《是当“李双双式”的干部,还是当“孙喜旺式”的干部?》历时两个多月,共出了十九期。这个《讨论会》,受到了广大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的欢迎。讨论期间共收到来信来稿二千一百多件,其中:县和公社干部给队干部、社员代笔写的文章占百分之十,社员自己写的占百分之三十七,队干部自己写的占百分之五十三。这次讨论,帮助队干部和社员认清了当“李双双”式还是当“孙喜旺”式的干部,这不光是个脾气性格问题,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阶级立场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发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观。有些生产队干部把这次讨论会比做是一次“思想比赛会”、“革命促进会”;有的把《讨论会》比做是“一杆大秤”,  相似文献   

3.
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党报言论工作,是我党办报的一个传统。以《解放日报》为例,1941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规定"《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1]。初期《解放日报》的绝大部分社论是由编委会的成员和各版编辑执笔,后来《解放日报》在筹备改版时,为了落实中央上述指示精神,也为了提高社论的质量,成立了社论委员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撰写的一篇社论,发表于1950年3月10日。陈云同志当时在中央分管财经工作。在这篇社论发表前后,人民日报于同年2月6日、3月22日还发表了李立三同志撰写的《学会管理企业》、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这几篇社论,对解决当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就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同志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或论文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及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应当学习陈云、薄一波、李立三等同志这种工作方法,对于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经常亲自动手在报纸上写这种能够透彻解决问题的社论。”  相似文献   

5.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人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  相似文献   

6.
早在一九四三年,在延安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在题为《政治与技术》的社论中提出了“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培养造就一批“名记者”。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新闻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解放日报》提出的这一问题在今天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8.
1956年是提出“双百”方针的一年,是人们的思想相当活跃的一年,是人民日报改版的一年,也是新闻评论佳作迭出的一年。那时候,在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左”的东西还没有象后来那样普遍,那样严重,那样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左”的东西已露端倪,在某些方面也已经相当明显了。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提网挈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此后,人民日报又从不同角度就防“左”、反“左”的问题发表了多篇社论。其中,9月1日的社论《不要蛮干》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社论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正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各地、各行业不断传来胜利的捷报。但是,在生产和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不讲科学、只知蛮干的工作作风,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以致发生了不少本来  相似文献   

9.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第一篇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篇社论当属1949年10月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这篇社论针对联合国大会通过诬蔑中国人民的“决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社论写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他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宣布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社论强调指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告成立的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可以确信:我们已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11.
学习了人民日报今年一月份以来发表的一些短社论,得益很多。这些短社论,文字大都在千字左右,每篇谈一个问题,发挥一个思想,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叫人一口气就能读完,读后印象较深。读了这些评论,首先打破了自己头脑里的“社论短不了”的思想。为什么短不了?怕短了讲不透。现在看来,要把一个问题讲透,并不一定要用很多的文字,而在于对分析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2.
董月玲 《青年记者》2002,(11):12-14
1970年,在天津第一中学的一个教室里,有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30年后,这个念社论的学生,成了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这个人是米博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专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3.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4.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首次大张旗鼓反腐败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团拜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这把火烧得及时,好人兴高采烈,坏人胆战心惊。隔了3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这篇文章主要谈领导,谈“领导负责,亲自  相似文献   

16.
它是一张“文人论政”的报纸 在旧中国,《大公报》一贯标榜自己“不党、不私、不盲、不卖”,是一张“文人论政”、“以文章报国”的民间报纸。因为它敢于痛骂执政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日报》曾多次刊登文章责骂《大公报》和王芸生“其主义为民族失败主义,其方略为国家分裂主义”,“助长动乱,危害国家。”他们公然连续发表“一查王芸生”、“二查王芸生”、“三查王芸生”的社论,指责《大公报》为共产党“张目”,是新华社的“应声虫”。 有人说《大公报》曾给国民党帮过忙,那是指《大公报》也登过一些反共言论。早在1941年5月,王  相似文献   

17.
突破——言论版迎来黄金时代近年来,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言论专版。如《南方都市报》的“社论版对页”、《齐鲁晚报》的“新闻时评”版、《新京报》的“社论/来信”版和“评论”版、《京华时报》的“声音”版等等。  相似文献   

18.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八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再说,现实生活中也都这么个说法。凡是说到管事的人,都叫做“当官的”。什么大官、小官的,多得很,好像是俗语,也像是戏言。可是,在报刊上,在正式场合,这样称呼,我以为不好,是不该这么用的。什么叫官?官即官吏,《辞源》上说:“王者之制禄爵”,“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同总)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5日二版上的社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身前进》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言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为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而撰写的社论。社论作为表明新闻媒体政治面目的旗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诚如革命伟人毛泽东在对省委书记们所指出的:“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的六个W? 新闻的六个W,又被 称作五个W和一个H,由 于“HOW”中也有一个 W,于是常被简化称作 “六个W”。这六个W,从 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即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著 《新闻学》开始,不知被 强调过多少次。徐氏当初 写道:“……简单答复之 问题,不出下所列之六 种:即何事?何地?何时? 何人?为何?及如何?是 也。”在中国共产党的新 闻史上,延安解放日报曾 专门就这个问题发表社论《从五个W说起》。这里省略了HOW,即“如何”这个W,但在指导思想上,对新闻写作的要求与徐宝璜是一样的。社论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