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6,(31)
<正>偶尔客串一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评课者,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很努力,这一点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学习。但是,对于文本的研读上,有时候会失之两端:有的好发掘微言大义,过度细度;有的游离于表面,走不进语言深处。一位老师执教吴冠中的《桥之美》,对于作者描述的各种桥的美视而不见,语焉不详,却按照说明文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3.
4.
陈饶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29)
一、解读文本1.认识课文。《桥之美》是著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2.领会编者意图。《桥之美》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因而,上好上活这一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二、教学思路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画家… 相似文献
5.
6.
冯大海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6,(Z2)
语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不是吟风弄月,附庸风雅,而是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就像溶于水的白糖,不露痕迹,但喝上一口却清冽甜美,滋润心田。师:同学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外国故事影片《桥》,影片中的桥凌空飞跨,把两岸险峻的山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映出一座美丽的桥,几个游击队员历经艰险终于接近这座桥,他们正被这座桥的美丽所迷醉。这座桥的工程师也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座自己设计的桥。一游击队员“:美… 相似文献
7.
李文霞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Z2)
《桥之美》是一篇独特的说明文。作者吴冠中以美术工作者的独到视角,引领读者用“另一种眼光”——完全从审美的角度去看桥,这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审美体验。文中揭示的变化、对比、衬托、和谐等美学原则,不仅适用于桥的审美,也适用于其他审美活动。像这样以揭示美学原则为写作目的,对学生直接进行审美教育的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极为少见。本设计意在通过搜集、阅读、交流、讨论、体验、创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桥之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力图将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延伸至课外。 相似文献
8.
许更生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Z2)
词语绝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它首先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工具。词汇丰富,全盘皆活;词汇贫乏,一切皆空。百年语文,双重错位。语文课本必须编文选文,双管齐下。语文教学应当以书面词语为核心,以联词组段为抓手。 相似文献
9.
10.
代立然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7,(7):19-21
(课前播放吴冠中简介及其作品视频短片.)
一、感知“桥之美”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共同进行一次寻美之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的小品文——《桥之美》.这节课,我们先来一个基础知识抢答赛.第一个环节是读出加点字的读音.
(师屏显生字词,指导学生认读识记.) 相似文献
11.
12.
刘春雷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12):54-54
正《桥之美》一文,虽然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桥,但无论从语言、景物,还是审美来看,较之其它说明文有诸多不同之处。严格来讲,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以绘画者视角,从空间构图、情感抒发、语言感染力三方面来展现"桥之美"。一、文字如诗,品读其美《桥之美》一文摆脱了一般说明文重视逻辑与科学说明的桎梏,运用美学构图来描写桥的不同形态。(一)品读诗意。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没有给"桥"下标准化的定义,也没有列举数字、建造特点,而是从"桥"的整体美感入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教学这篇课文重点不能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应该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本教学案例依据“交流预习”、“研读共赏”、“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四个板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 相似文献
19.
《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典型的诗化小说,文风清丽,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但细品此文,不难发现在“美”的背后隐含着一些“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主人公含蓄隐忍的情感,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唯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沧桑感。本文结合作者生平经历,采用作品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对比的方法,从景物悲剧美、人物悲剧美两方面探讨《桥》的悲剧美,挖掘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胡敏林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3,(1):42
一直以来,我钟情于记叙性作品,因为它以鲜明的形象给我情绪感染;执着于议论性作品,因为它以严密的思辨给我思想启迪;无视于说明性文章,因为它那干涩的术语让我味同嚼蜡。近日品读过现代画家吴冠中先生所作的小品文——《桥之美》,才蓦然发现,原来说明文同样具有华美的文采,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