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教育阶段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养成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养成教育课程融合在各个学科课程之中。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关键,教师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着重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并总结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班主任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学校是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场所。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一、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扎实抓好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认为这里的行为习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语言习惯,三是思维习惯。在养成教育方面,班主任的作用很大,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检验班主任工作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检验一个班级是否有朝气、有秩序、有凝聚力,要考察细节,细节最能考验一个班级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形成源于好习惯,也就是养成教育,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纪小,随意性大,是养成教育的起点,更应注重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所谓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行为习惯养成是学会做人的基础,好的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从早做起。因此,班主任应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关爱学生以情明理班主任是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启蒙老师,应全身心地去关怀学生的养成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了解学生,晓之以理班主任必须主动、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惯,从学生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观察,通过和他们谈心、接触来掌握情况,把心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注重…  相似文献   

7.
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内容。本文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重点阐述养成教育可从五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缺乏理解。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的训练,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并于1991年8月20日正式颁布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小学生现阶段教育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对策来引导小学生养好行为习惯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参考性的应对策略,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什么?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行为习惯、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小学的教育阶段,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好的品格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切入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同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2.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通过规范其行为习惯,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小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的幼稚状态,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但可塑力、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呢?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确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学校实际案例分析,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养成教育的着力点便是培养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习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老师需以身作则;在班级内部制定规矩;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16.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一、循序渐进中力求学校全面育人《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教育,最终促使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聋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与同龄的正常学生相比,存在着对事物感知  相似文献   

19.
小学班主任任重而道远,而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班主任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观学生实际,设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计划;重学生意识,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观念;定学生干部,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助力;树学生楷模,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风帆;开学生活动,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舞台;引多方共助,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发挥出其作用,这就需要家长意识到其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进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分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