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2.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杨芳迪 《学语文》2004,(11):20-21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84):181-182
本文通过分析解读《嫌疑人X的献身》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作者对小说结局的安排,不难看出日本哀文化在小说中的渗透。而这种哀文化,无论是对人间世事的堪破,还是抛却自己甘愿牺牲的壮举,抑或是作者毁灭小说主角们生活和希望的残忍安排,都暗合了日本民族源远流长的哀思想,符合了日本文化以毁灭和牺牲为美的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歌:"一朵大大的云/被烟囱的臭气/欺负了/白云非常伤心/哇哇哇——/流下了一滴滴眼泪……"这是2012年10月《诗刊》下半月刊的"锐视线"栏目上刊登的童话组诗《雨是伤心的云》,这也是《诗刊》创刊55年以来,首次用小学生写的诗作为头条。诗歌的作者叫徐毅,现在只有9岁。目前,这名6岁开始写作,8岁出版第一本  相似文献   

6.
“恶搞”本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语言、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方式来解析,以博众人一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然而,美又有绝对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9.
黄月 《文教资料》2013,(36):14-15
《沉沦》和《芝加哥之死》是郁达夫于1921年、白先勇于1964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在经历精神苦痛和折磨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沉沦》和《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的“死亡心理”是不同的,它们体现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0.
《防守》是纳博科夫以时间为线索,谱写了痴迷象棋的卢仁的一生。它涵盖着作者所贯彻的两重对立性观点:在现实与彼岸世界中塑造自我概念;讲究主体意识在时间上的作用,从而衍生出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性思考。很明显,针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作者并未给出标准性的答案。然而,他却在小说中留下这样一个伏笔:在变化的时间内,一切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公道》和《殉葬》描述了印第安部落中的契卡索人采用了白人殖民者的蓄奴制和物品之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小说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可以发现他们是在对殖民文化从模拟到盲目模仿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的“坐动”“散动”学说是区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一个尝试 ,后人对“散动”学说有一些误解 ,本文对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3.
陈大琳 《教师》2014,(14):45-46
选修模块的教学一直是高中课改推进核心部分。在本文中,我提出了关于提高学生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能力的一些方法,以期为各位语文教师解决选修课教学中"推荐作品"的教法的困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5.
作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熟悉中国妇女的赛珍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灼灼生辉。阿兰是赛珍珠成名作《大地》中的重要人物,分析阿兰这一女性形象是了解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影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高中课标》和《高中大纲》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异同。得到以下结论:《高中课标》层次化处理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选择性;《高中课标》进一步强调“空间向量”的工具作用和应用价值;《高中课标》鼓励学生更多地理解“几何代数化”的发展趋势;《高中课标》旨在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友谊”,还是侵略?》一篇课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篇文章发表于1949年8月30日,是毛主席给新华社写的对于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评论之一。文章有力地驳斥了艾奇逊的无耻谎言,尖锐地揭露了敌人的恶毒企图,教育全国人民应该认清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不受它的蒙蔽欺骗。这是一篇具有高度的战斗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政论文,值得很好学习。这里试就逻辑(形式逻辑)这个角度对文章的论证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选录"进行故事描述式分析,建立一条由故事的引子、铺垫、开始、展开、搏斗与尾声构成的粗线条,它几乎与文本主体故事结构完全类似,从而形成一个粗略的故事。这个粗略的故事也能模糊地反映出作者所要阐述的宗教观念。由引可见"选录"是《白鲸》文本主体别具一格的略缩本。  相似文献   

20.
从回顾、聚焦到反思,三教《开国大典》的经历,是学习、提升、收获的过程,是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的见证,也是教学品质慢慢铸就,专业境界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的关注点从怎么写到怎么教,再到怎么学,在理念和技术上都实现了转型,从“文本”走向了“生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