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浅听时代如何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燕 《中国广播》2014,(11):54-56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受众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浅阅读时代,具体到广播领域就是浅听时代,人们不再专注、完整地收听一期节目,而是在碎片化收听的状态下拥有了更多参与、分享内容的意愿和更为强烈的互动需求。广播人需要研究听众的心理状态和收听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让广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陈菲 《中国广播》2013,(11):36-39
当前,微博、微电台、微信等构成一股强大的“微力量”,全面影响着广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引用多个广播节目与新媒体合作的案例,探讨如何借助微博,扩大传播、塑造平台、提升质量;借助微电台,拓展收听渠道,延伸互动平台;借助微信,搭建节目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把握趋势谋划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传播手段的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近年来,广播媒体充分挖掘移动媒体的伴随性优势,发挥音频媒体特点,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关注用户体验,通过车载移动、微信、微博、App、在线广播等平台,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通道,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伴随化的收听诉求,在传统媒体整体发展趋缓的情况下,广播媒体依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刘悦 《新闻世界》2011,(11):79-79
在多种媒体竞争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伴随性等优势,加上广播设备的“便携性”和收听方式的“随意性”,广播新闻可以在当今社会多种媒体共存的生态中寻得独特的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时下,传媒竞争十分激烈。为提高收听率,广播新闻在扩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乃至加强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生动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但广播的大信息量与快捷性也衍生出一些不足——即粗、俗、浅。与此同时,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意性、伴随性和对新闻还原度的损耗性等美学特点上,使广播新闻改革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孙辉 《记者摇篮》2012,(5):64-6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介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领域,广播节目也可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水涨船高",广播节目借助微博这一新兴媒介的平台,打破了广播频率的地域限制,弥补了广播线性传播特点,拓宽了与听众互动的渠道,扩大了广播的受众群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张艳红 《中国广播》2011,(12):63-65
本文讨论了微博应用于广播直播互动的意义和特点,揭示了微博之即时信息共享精神与广播直播优势的高度契合性。提出,微博应用于广播直播互动的基本策略包括:设置议题,适时更新;随时监控,适度反应;人性沟通,注重互动;整合传播,自我推广。当微博与广播的融合程度日益深入,“微播”平台将彻底打破广播频率的地域限制,促成广播事业的又一次勃兴。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大, 车载收听群已成为各广播媒体争相抢夺的收听群体。而伴随车载收听群的不断增多,其收听需求也在日益分化,只靠一个交通电台节目来满足全体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越来越难,从而给各类专业频道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在充分重视这些主流消费群体的移动收听特质时,各类专业广播频道还就如何积极主动服务这一群体开展了各类节目外延活动,以达到广播品牌更深入人心的目的。FM961福建经济电台从2004年起,尝试将公益活动、主播互动、自驾旅游等形式有机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介质,它以海量信息、即时传播、快速扩散、即时互动、快速生成新的舆论场以及复合传播等优势,挑战着传统媒体,包括广播。但广播所具有的传统媒体公信力、精准受众、便于在移动中收听等优势,目前是微博无法替代的。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传统广播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信源、传播介质和互动平台。广播若能应对得当,充分利用,同时坚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能够在新的一轮淘洗中生存,并开拓出自己独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罗军 《声屏世界》2010,(9):40-41
作为一门以听觉来展示和感知信息的传媒艺术形式,广播有着鲜活的表现力和亲和力。相较于以文字和影像见长的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播最为独特的优势,在于它贴近的“伴随性”。广播的“伴随性”主要体现在悦耳动听、及时迅捷和互动交流。其中,及时迅捷、互动交流以及收听简便等“先天性”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台等各种手机微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广播的传播优势也已不再明显。从过去的在收音机旁听广播,发展到坐在电脑前听广播,到如今的拿着手机点广播,随之改变的不仅仅是收听节目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互动交流半径及关注范围的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广播媒介也以其收听的便捷、互动的灵活,以及内容的通俗性、伴随性强等特点,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近几年,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广播媒介不断扩宽其载体渠道,如手机收听广播、网络在线广播、车载广播等都成为当下收听广播节目的日常形态,所发挥的影响力可谓日益增强.随着发展而来的是各地广播频率扩张、节目增容,广播电台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节目内容,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一八十年代,伴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收音机已陆续叩开了许多农舍的家门。广播进入家庭后,收听对象、收听环境、收听心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广播宣传也不例外。理论广播的听众,已由原来的干部、知识界的少数人,扩大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工农群众,使理论广播宣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理论广播的听众,已从毫无选择频率和节  相似文献   

14.
非视觉互补、即时型互动、低成本多赢等特点,使广播具有与新媒体融合的天然优势。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基本形态既有广播网络化,更有网络广播化。开发出手机在线收听和手机广播节目包月服务等样式,使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不仅能实现自救,还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山东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建设步伐,增加广播融媒传播力的手段,增强广播传播的影响力,延伸广播的传输平台,将广播办成"看得见的广播",满足当前受众通过移动终端收听、收看、互动参与的方式,结合电台目前融媒体发展的情况,搭建一套广播可视化融媒互动直播系统,实现视频直播的采集、互动,网络平台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播,继续完善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功能。我们说的是"可视化直播"而非"视频直播",这个就是充分考虑广播的特点而做出的技术方案,不是所有的广播节目都适合视频直播,所以系统是"可视化"而非纯"视频"。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媒体以其及时、互动、海量等传播优势,迅速占领了媒体用户市场,鲸吞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搭乘移动互联快车,加强与微媒体的融合,成为广播谋求生存发展的有效应对之道。在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媒介丰富广播传播内容、途径,增强受众黏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拓展传播路径,挖掘自身商业价值,是移动广播应用微媒体进行自我革命的未来方向。一、移动广播收听现状  相似文献   

17.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创新模式,引发广播形态的一场变革。此后,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创新,广播节目形态的大板块、全直播、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网络互动已成为各广播电台的常规武器。广播传输迅速便于应急;互动性强易于参与;信息量大服务性强;移动性强伴随收听;音质优美想象丰富;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报道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主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式,利用自身强大的报道实力和传播平台进行报道,而微博的媒体属性让国际新闻的表达空间更为开阔。在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下,国际突发新闻的报道打破地域限制,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车载广播收听群体的蓬勃发展,广播音乐音响的运用手段、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手段、节目中调节气氛的手段、提高声音表达含金量的方法等成为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将音乐广播主持人节目的特点与语境理论结合,分析广播主持人节目中语境创造的必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审美层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定华 《中国广播》2016,(10):65-68
随着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尽管同报纸、电视两大传统媒体相比,广播电台因汽车收听人群增加受到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要小,但是随着网络电台的兴起,车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广播电台的市场份额也将被新媒体不断蚕食。本文拟以金华交通942广播的成功转型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地方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互动、跨时空等特性,对原有的广播模式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现"突围",进而打造出一个具有新媒体特质的新型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