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集成     
《视听界》2012,(3):7-11
行业管理广电总局:禁止网络红人上电视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近日表示,电视节目在审美导向上要防止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的反弹;不允许网络红人、有丑闻劣迹的人物上电视做嘉宾,同时禁止职场服务类节目互相打击,通过恶搞博取收视率。李伟表示,广电总局今后将在推动节目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工作。除了通过"星光奖"等奖励机制促进创新创优,还将在今后加强对收视率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管理     
《传媒》2012,(5):6
正广电总局:禁负面网络红人上电视4月8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12年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重申《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不是限制老百姓娱乐,而是指向"过度娱乐化"、  相似文献   

3.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5.
龚丹 《声屏世界》2011,(7):66-66
近日.广电总局通报停播了44条违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并表示下一步将禁止在电视剧片头之后和片尾之前插播广告,特别是禁止用贴片广告覆盖演职人员表。(5月12日《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6.
近日.广电总局通报停播了44条违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并表示下一步将禁止在电视剧片头之后和片尾之前插播广告,特别是禁止用贴片广告覆盖演职人员表。(5月12日《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7.
"网络红人"现象是当代信息技术促成的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景观,对社会成员心理世界影响极大。客观分析,网络红人现象是商业策划、"网络红人"炒作、网民视觉巨量点击以及社会宣传等多方面促成的文化虚假繁荣炒作行为。从文化社会学分析,网络红人消极意义不可忽视。当下信息技术时代,客观反思网络红人现象,健全民族文化理性精神,建立健康的网络审美价值观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圈     
新加坡对外国影视、声像制品,凡认为是不洁的,一律剪除。各单位和居民一律不许安装卫星天线接收国外电视。 马来西亚宣布,吸毒的演员不准上镜头,禁止长发男性在电视上演出。  相似文献   

10.
网络红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幕布背后实际上有着更加熟悉公众心理、媒体运作的"导演"和"编剧"职业网络推手"浪兄"是60后生人,白衬衫、黑框眼镜,彬彬有礼。七年前,他一手策划推出了网络红人"天仙妹妹",一战成名。此后,他故意只让自己黄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红人的大量兴起已成为网络中不可小觑的现象。这些网络红人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开始走向现实生活,在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的同时,网络红人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网络红人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红人是2016年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门户网站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的制造者,通过连续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有力地塑造了papi酱"第一网红"的媒介奇观。通过研究发现,门户网站新闻报道建构了"颜值高"、"有才华"、"励志"、"接地气"、"低俗爱炒作"以及"人气高"六大papi酱媒介形象,较文字传播时代和图文传播时代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在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生产过程中,门户网站采用不同的建构方式来塑造原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以及新产生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辞海>中,"红人"的解释为"受宠信的人"."网络红人"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网络中关注的人.对于"网络红人"的发展,有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其一,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分为文学"网络红人"阶段、图片和视频"网络红人"阶段,以2004年为间隔点.后者通常又被细分为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其二,根据成名的意愿,分为主动成名与被动成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图片和视频阶段那些主动寻求成名的"网络红人",如芙蓉姐姐、凤姐、二月丫头等.  相似文献   

14.
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面前,层出不穷。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和慕容雪村,到随后图文时代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和竹影青瞳,再到宽频时代的胡戈、dodolook、沐尔,他们都曾经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大网站。  相似文献   

15.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16.
赵砾青 《青年记者》2022,(22):56-58
“网络红人”是近二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本研究将“网络红人”归置于互联网的历史记忆中,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雏形期(2000-2013年)和成熟期(2014年至今),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挑选有实质指向性意义的、附属信息量大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希冀管窥“网络红人”在中国二十多年间的迭代历史及其背后所呈现出的职业性质流变、社会影响力变迁和大众审美形态流变,探究“网络红人”在嬗变与更替之后身份认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宇婧 《新闻世界》2010,(6):181-18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一群其貌不扬、以出丑为宗旨的网络红人分外引人关注。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来探讨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以及他们与其受众——网络哄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利用网络丑角和网络哄客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从而揭示了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背后的消费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8.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19.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本着边学边改的精神,采取台长上电视亮相,欢迎受众揭短和制定有关规定等措施,禁止“有偿新闻”。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刚一公布,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立即组织处级干部和编采播人员联系本台、本部门实际,学文件、议摆问题和表现。在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本着边学边改的精神,采取台长上电视亮相,欢迎受众揭短和制定有关规定等措施,禁止“有偿新闻”。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刚一公布,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立即组织处级干部和编采播人员联系本台、本部门实际,学文件、议摆问题和表现。在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