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2.
魏晋士人个体生命的飞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呈现着由情向理的发展过程,个性觉醒的最初冲动表现为聚焦生命意识,张扬个体价值,这是生命意识的核心。由此魏晋士人就以生命的本真状态去体验赤裸裸的生命:以汉末无名氏的集体喟叹——《古诗十九首》为先声,到魏晋之际则表现得更个体化,至两晋就慢慢地走向哲理化,希企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魏晋士人就以种种自觉的方式寻求着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儒学的精神超越、玄学淡释、及时行乐等。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的诸多乐器中 ,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场”,“不杂丝竹拌内”,仅限于文化人中流行 ,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记 ,而汉晋之际则是琴与士人之关系结合最为密切的阶段。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发掘琴的文化底蕴 ,探讨汉晋之际士人与琴性命相托之关系 ,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相似文献   

5.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6.
生命主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人伤悼文学的考察,探究其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永嘉南渡以后,正始玄学引发了士子文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尚,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勃兴消解了东晋士人对生命探寻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在山水田园的描摹和亲近中,发现了个体生命的真性情。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祭文体现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已经不同于西晋士人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是站在了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更具有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7.
杨宏丽  陈旭远 《教育》2012,(35):56-57
对于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言,四年大学教育经历促使个体反思性地理解"教师是谁""我是谁""我的教育信念是什么"等问题。在四年大学的教育经历中,高师学生不断地建构着个体的身份认同。相比较而言,作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习,可以为高师学生提供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促使实习教师在实践层面上真正体验到教师之感,这种来自实践层面的体验会积淀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学生身份的顺延在教育实习实践中,实习教师经历着原有学生身份的顺延、教师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他者镜像下的群体身份认同、自我建构后的教师身份自觉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冠礼:成人的期待与认同——从文本《礼记》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上看,个体人格的确立在儒家传统中更多是通过礼义来展现的,生命自觉的证成最初是依冠礼来实行的。个体生命之加冠表明个体从家庭自我成长转变到可进入公共的社群生活之中。通过程序化的仪式,冠礼实际上蕴涵着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期待与认同,即对“成为人”的生活的自觉,对个体生命应尽职责的担当。  相似文献   

10.
闲暇是中国古代士人个体生命安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士人闲暇作为研究对象,其内涵关涉时间、空间、自我的多维阐释及与教育的耦合关系澄清。交相耦合的闲暇与教育,构成了古代士人独特的闲暇教育形态,内在为致用、修德、审美和自在的四重境界:诗书礼乐以造士、沉思静悟的人格养成、自我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范式、内向超越的自由境界,其间蕴涵着深厚的“生命自觉”的教育意蕴,彰显着生命的自我完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古代士人闲暇观照当代闲暇及教育,面对“育而无闲”“闲而无育”的闲暇教育境遇,通过对闲暇异化的扬弃和对生命整全的促进,以确保其间闲暇的生机和教育的生发,从而明晰其合理的价值趋向,造就走向生命的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世说新语》中,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心灵境界追求,主要包括人格和心灵的艺术化的开展内容。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到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魏晋士人的丰富情感和形象来自于他们的高度觉醒。在魏晋士人的这些情感中,也饱含着对于生命的珍爱。他们虽然在心灵层面经历了较多的痛苦,但是还会去追求快乐和自由,并且在生活中找寻乐趣,过上富有情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15
在儒家哲学的语境中,生命的真实和整全,非一节时空片段之现实存在所能表达和呈现,某一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中的生命的现实存在,并不就意味着它实现了其真实的存在。对于生命真实存在"历程"的察觉和体验,需要生命主体对经验流变的把握,以及伴随经验流变过程而同时实现的自我主体间转换(超越)。一切纯粹的心理活动和自我主体的确认,皆本于能自觉而后可能,故人之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由心之"自觉"而呈现。"道不远人",生命主体随处直下自觉人性之自然,将我之"我性"与我之"人性"合而为一,即为真实自我的实现,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倾向大大降低了儿童精神的理性自觉,使儿童对于世界存在的感知表现出一种非理性、非自觉的体验。这种精神倾向是种族进化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原始遗产”,是个体生命成长和保持巨大发展潜能的精神根基或源泉。顺应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倾向,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陶冶功能,是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生意识:体验教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生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学生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的有机部分,成为“我的知识”.因此,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这是对学生生命关注的自觉,是要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合适的“加工”情景,指导并提高学生体验成效的一种自觉.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人的主动、自觉的能动意识。审美体验,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深入而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它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审美体验可以称之为最高的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高扬、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审美体验是心理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应如何打造充满人文关怀、团结奋进、奋发向上的班集体,不断为学生营造奋发向上的浓厚环境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向善,奋发向学的良好状态呢?  相似文献   

16.
魏晋风度的魅力在于它执著于对个体人格独立的追求和生命的张扬。落实到现实中,则表现为魏晋士人对于生命的真挚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深情关怀;体现在文学中,则形成了“诗缘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以"散步"的漫谈方式诉说了中华古典艺术的美学内蕴与厚重的文化精神,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宗白华的笔下,艺术源于不同时代下人们对自由生命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艺术的创造是基于这种体悟而展开的自由自觉的美之创化,充盈着个体生命的真切情感体验,又升华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形成为主观与客观融合、以致天人合一的美的世界;不同时代、民族境遇下人对世界人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又展开为不同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审美差异性。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显示出他对于艺术本体及审美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是未来教师发展的唯一方向,教师的发展必然走向专业自觉和专业的全面回归。要关注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走"觉者为师"的发展之路。只有教师拥有发展的生命自觉、道德自觉和专业自觉,才配享"觉者之师"的幸福。把教师的发展引入幸福自觉的轨道,是走出教师发展专业化困境与危机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士人的个性自觉,引发士人对于情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多变而凶险的政治环境下的特立独行,导致甚深的孤危意识,于是而渴慕知音,倾情友谊,伤悼友人。曹植、嵇康等人作品中的诸多文学意象亦鲜明地体现出友情于士人之重要意义。友情成为古代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即从此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20.
赵平 《中国德育》2017,(11):1-1
童心即本心。李贽有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原初之人的纯然状态、原初之心的纯然状态;是生命的初体验、世界的初始感觉;是个体对自我当下生命的第一次体验。它排斥任何外在的强制与规范,彰显的是在磕磕绊绊的体验中,感觉、体验到自我、生命、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