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快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是打造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团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对国内20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在发展水平、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上的系统调研,客观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现状与特征差异,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路径:聚焦顶层设计,合理设置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体系;聚焦系统规划,构建“双师双能”为核心的分层分类教师发展体系;聚焦教学规律,科学化、精准化设计教师培训模式;聚焦教改研究,研训融通驱动高职教育“三教”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源和结构复杂,教师教育存在职前教育先天不足、入职教育培训不够、职后更新教育缺乏等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现状,文章提出现阶段高职教师教育应实施分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标准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双师型”教师自主评价是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主评价存在教师自评审视不够深入、自评标准缺乏科学设计、自评实施缺乏外部依据等比较明显的问题。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下的建议:科学认识教师评价,建立反思性为主的教师自评机制;科学制定评价指标,构建可操作的教师自评体系;创设制度环境,保障教师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11所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长远的教师培训规划,教师培训需求未能得到体现,训练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等问题。因此提出完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系统设计培训计划、合理引导教师、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等措施,以期提高昆明市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效果,并为云南省高职院校改进教师培训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对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坚持服务性、针对性、全面性和制度化的原则,构建服务于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三能"素质提升、职教技能提高、教学改革推进和身心师德完善的教师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6.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缺乏规范统一的评定标准、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不健全、忽视教师个体需求与发展等现状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关联入手,遵循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提出规范资格评审标准、完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健全考核与激励制度、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等措施,以促进"双师型"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琦 《海外英语》2016,(4):56-57
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还不强。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寻求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积极参与有效的团队协作,学院应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符合教师需求的个性化、人性化校本培训,并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169位教师的调查分析,结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师生涯发展为宗旨,关爱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立足校本内涵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不清、教师培养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以及师资队伍缺口大、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紧缺等现状,根据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的“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要求,提出广西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路径:构建职业能力与发展标准相契合的制度体系、转变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的诊改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在于培训项目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培训目标与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不符;项目设计时忽视职业性;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缺乏等。其原因在于: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不够重视;在项目设计前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等。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过于刚性、绩效考评不够科学、缺少长期考虑和缺乏教师生涯发展指导等问题.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不断借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正式提出并实施,该计划是落实"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之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对"双高计划"的落实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探究"双高计划"中拟建设的197所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加快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增加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让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层次更加多元。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是支配教师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教学素养,渗透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与技术应用技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校和企业可以从中获益。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实践、下企业锻炼、参加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培训等途径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李忠 《教育与职业》2022,(17):74-78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着重整体建设,轻个人发展;重绩效追求,轻技能培养;重专业发展,轻精神建构;重外在引导,轻内在自主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体系,激发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及示范性建设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教师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促进专业教师的发展转型、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在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转型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应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推动教师转型,构建保障机制促进教师发展转型,积极推动教师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专业发展的对策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但很多研究并未重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进行院校实践研究,未能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某种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7.
浅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特色的弱化与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是加强教师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胜任力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高职教育发展底蕴不足,教育评价理论落后于评价实践以及评价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还缺乏应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迅速发展,但是高职教师发展却一直未受应有的重视。为促进高职教师发展,需借鉴国内外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经验,建立以高职学校为本的教师发展中心。此类中心的建设在运作机制方面主要包括以"双师"结构建设为基础建立区域合作的管理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在服务内容方面包括平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冲突、重视教师的心理调适、促进合作交流以及建立广泛的服务网络等。  相似文献   

19.
教师既是教育的主体亦是教育的灵魂,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其中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关键.文章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论结合对重庆市3所民办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民办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建议与途径:重视专业发展,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优化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行动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旨在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加强民办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为促进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推进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工作站建设存在对企业教师工作站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培养目标不明确、企业缺乏动力和热情、校企支持和配套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师资培养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教育教学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联动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服务保障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