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因果的反事实理论中,如何衡量反事实情境的问题受困于主流事件理论的局限而未得到妥善解决.L.A.保罗为事件理论提供的替代方案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保罗用属性实例取代事件作为因果关联项,这带来的一个认识论优势是弥合我们在实际因果中的直觉与相应的反事实情境的含义.这种认识论优势与因果关联项的形而上学问题保持着中立,但却与反事实理论本身的还原性特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保罗的方案有助于在反事实理论内部处理反事实情境这一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行动者“有意忽略做某事”能否作为一种行动,行动哲学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不少哲学家反对把它看作一种行动类型,主要理由在于很难说明与之相关的因果效力问题。“有意忽略”中因果效力的解释面临直观上的二难悖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四种主要应对方案,但它们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基于“有意忽略”中事态于行动者的因果依赖关系,可以尝试给出一个因果依赖新方案。因果依赖方案虽然不是从事件因果的角度寻找“有意忽略”的充要条件,但有助于理解“有意忽略”中的因果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因果排他性问题,是精神因果的一个重要论题。它因为涉及个体的行为责任,故在心灵哲学界得到广泛讨论。非还原物理主义,否认精神属性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但面临因果排他性问题的威胁。Menzies和Dretske,分别通过构建出兼容的因果模型和分析随附性概念,试图为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辩护。但是,由于主体视角及反事实依赖因果概念的不足,他们混淆了因果关系与因果解释关系。实体而不是属性,是因果作用的载体。属性,只有因果解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一直被"因果排除问题"所困扰。很多哲学家认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所谓的"自治进路"。但是,钟磊指出"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蕴涵了"下向因果原则",因此不能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有反对者指出他在论证中不加区分地使用了"物理实现者"这个概念。我们通过对该概念的分析说明,"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可以有效地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出于理由的行动如何被理由解释,学界分为因果主义和非因果主义两派。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是因果解释,非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是因果解释。因果主义面临怪异因果链条的挑战:在某些情况,理由引起了动作,但这些动作不被视为行动。因果主义者试图刻画理由引起行动的正确方式以回应怪异因果链条,但这些尝试不成功。非因果主义面临对比解释难题的挑战:如果两个理由都能解释行动,只有诉诸因果事实,才能说明行动究竟出于哪个理由。文章主张一种承认理由具有因果作用的非因果主义。理由具有因果引起和非因果辩护双重作用,但只有后者才能解释行动,理由的因果事实与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相干。  相似文献   

6.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语境生成与推导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其中语境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下向因果关系,基于话语凸显之下向因果分析而产生的推导模式能很好地解释变异语言的语境推导.  相似文献   

8.
亨普尔认为只有利用普遍定律才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然而,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科学解释并不需要自然律;不仅如此,自然律只不过是干预下的不变性的子集。但是,根据文章研究,伍德沃德的观点有失偏颇:倾向进路的自然律能作为反事实的真值条件;干预下的不变性也需要以自然律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祁占勇  杜越 《教育研究》2023,(5):145-156
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是指通过事实与反事实的双重归因,确立教育政策执行与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内外影响变化之间的因果关联,完整、清晰、客观地阐释政策执行对受众群体的最终影响变化。评估的目的在于精准识别并处理政策执行活动中的矛盾症结,有效推动教育政策活动的开展。将影响评估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估,尽可能析出并解读教育政策执行的“净影响”,对完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乃至优化教育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果分析和变革理论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的本质阐释提供事实与反事实的逻辑自洽。定量主流下的倍差分析法、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法、倾向值匹配法等非试验方法和随机干预试验法,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何以可行指明方法论层面的行动逻辑。问题导向下构建完整因果链、制定科学的影响评估设计、收集并分析支撑数据、输出因果效应等一系列流程,则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评估的具体操作搭建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10.
因果分析是一种更具有理性的历史解释,历史结构分析是因果分析的一种。因果分析的特殊性包括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因果分析,存在时代色彩、实用倾向和个人主观印记以及科学性和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认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因果问题的解释主要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唐先生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道精神与阴阳观念"来理解诠释因果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因果观。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认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因果问题的解释主要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思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唐先生提出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易道精神与阴阳观念”来理解诠释因果问题,形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因果观。  相似文献   

13.
过程追踪法是新时代比较教育因果机制研究的一种新式质性实证方法。过程追踪法通过持续追踪比较教育个案的因果机制、深入剖析教育实体的因果痕迹,科学验证教育情境的因果规律,既能为解释不同国别特定教育现象提供多种灵活的理论机制,又能推动教育规律因果分析的科学化发展。匈牙利教师能力框架的发展过程与动力、以色列教育治理变革的发展过程和拉美国家教育私有化政策扩散的作用机制三个案例说明了如何在比较教育研究进行以因果机制、痕迹证据和贝叶斯推断为方法逻辑的过程追踪分析,揭示了不同时空与场景的教育实践“何以为是”的命题。这些研究探索了比较教育的因果过程、因果链条和因果机制,丰富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把原因理解为表达了某一共同属性(结构)的语句,伍德沃德则把原因理解为通过对其操作而引起结果变化的变项。两人均因为追问"什么可以充当结果的原因"这一问题而采取解释的视角研究因果理论。在为什么采取解释的起点这一问题上,戴维森的思路是从因果律、真、意义到解释;伍德沃德则不认为解释需要以因果律为基础,他认为解释就是对因果事件的反事实研究,即回答"如果发生的事情不同会怎样"的问题,从中可以提取发现变项的有用信息。在两人的理论中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需要进一步发展实践维度上的思想才能避免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怀芳 《文教资料》2010,(27):20-22
《醒世姻缘传》是近代汉语末期的一部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重要语料,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因果连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以了解因果连词在该书中的运用情况。对因果关联词在因果句中的搭配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各关联词语的出现频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求较清晰地描述出因果连词在近代汉语末期的这一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因果概念的历史并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基点,探讨了因果性的几种含义。通过对科学解释结构的分析,认为近代物理学中所探索的因果关系并不包含在“四因”中。而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宣称不得不放弃的因果律只是因果同一的决定论和日常思维中的动力因。从近代科学的兴起直到现代科学的进展,科学家一以贯之追求的是柏拉图式的因果解释。如果放弃了这种因果解释,那就等于放弃了认识自然的企图。  相似文献   

17.
语言表达中的因果关系以逻辑上的因果联系为基础 ,但又不同于逻辑上的因果联系。这是我们从语法上研究因果句所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大胆假设的前瞻分析与固守事实的回顾分析相配合,能够有效地克服事后观察所带来的认识盲区,建立更具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9.
因果关系的挖掘与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辨别出在军事仿真中的关键事件和行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和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中梳理出战争发展脉络。提出一种基于仿真对象输入输出函数的因果追溯方法,围绕军事仿真中的仿真对象,以其输入输出事件为切入点,研究该对象一段时间内行为序列的因果关系。将系统中复杂的交互关系转化为函数映射,可以将因果分析问题简单化,减少人力消耗和主观因素对因果追溯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因果追溯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休谟因果观的实质在于把因果关系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这一理论对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休谟论证了形而上学的荒谬性,为达到其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建立人性科学体系作了必要准备;其次,通过因果观,休谟引出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论的中心内容;再次,休谟还通过因果观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反抽象论及对本体论问题的“存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