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创新高校党建的新思路,主动运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提高党建网络丰厚的文化魅力,掌握网络党建工作的主动权,使党建网络成为共建和谐校园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维系高校思想觉悟正确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工作,是定期更新基层党建的工作手段,是稳健党建质量的首选策略。在知识社会创新的基础上,“互联网+”理念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党建工作的技术水平,使管理工作决策更精准、党建教育质效更高阶、党建人员工作能力跨越式进步,而这一关键在于要将高校党建主阵地转移至网络层面,利用网络优化教育、开展数据精准管理、扩展党建视野。基于此,阐述了“互联网+”的概念及其与高校党建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不足,并提出了“互联网+党建”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给党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党建"模式不仅能促使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并且能为党建工作奠定强有力的信息平台,确保我国党建工作的高效性、有序性。文章对"互联网+党建"模式基本内涵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点出了新时期下我国党建工作推行"互联网+"的必要性,最后为全面促进我国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措施,为党建工作推行"互联网+"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热点词汇,不仅仅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同时与高校思政教学相结合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新兴技术,转换思维,在思政教育模式中寻求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对"互联网+"的思政模式提出时代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党的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具有重要价值。在"互联网+"模式下,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个别高校党建还不适应"互联网+"模式,需要大力改革和创新。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智宁 《广西教育》2023,(20):27-29+34
本文以南宁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阐述“一品三抓四结合”的“党建+思政”工作模式的框架、内容及其建构过程,提出党建工作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要抓好领导班子队伍、教师队伍、党员队伍的建设工作,要与教育教学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企业共建结合、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进而发挥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互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管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还是成教生,都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整体素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心理健康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互联网+"网络平台和媒体终端实践应用为基础,即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平台为媒介,结合应用"互联网+"网络媒体终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进行联结和互动,这是探索适合"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途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思政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思政教育者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时代相契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思政教育者要基于"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改革,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成为新时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新时代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革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本文选取"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作为切入点,对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力求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并不是专指具体的某一课程或某项专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课程为例,对船舶专业技能课程和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融合,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对船舶相关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段青青 《亚太教育》2021,(9):157-15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正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分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实践经验,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多重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玲  何毅  胡洋 《甘肃教育》2023,(2):21-25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及思政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政课的融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融合的现状,梳理了“大思政”趋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1+2+3+N”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破解“两张皮”和“互不相干”的现实窘迫与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高度融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必须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因其招生规模、培养目标的不同,党建工作也存在系列问题。新形势下,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深入研究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难以满足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强化吸引力与时代感,把“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融合,革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实现变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简要概述课程思政内涵意义,强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可行性,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建设师资力量等策略,促进高校有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对党的组织工作、党内民主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等带来了机遇,但其广覆盖面、强时效性和生动性等特点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高校要不断发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搭建新的工作平台,完善监督机制,积极探索传统与"互联网+党建"阵地的整合打造,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学工作总是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不足以开展数学史教学;二是应试教育选拔体系不利于数学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学生缺乏数学史的学习兴趣,缺乏了解数学史的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三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领域,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其应试成绩。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数学史和高中数学深度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终端媒介的兴起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其工作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应对时代需求,更新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内容、改变高校学生党建教育途径、加强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然成为学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尝试从"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层面做深层次探析。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依靠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互联网+”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是加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分析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阐述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状,梳理当前学界"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成果,分析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提供教育服务"与"意识形态、政治信仰需求"之间存在的失衡问题,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即以一种创新、融合、协同、开放的思维方式构建"四主体四动"的"大思政"育人模式,迎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