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法治国家的全面进步,法治社会的整体发展,良好、完备的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基础措施,然而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却是不可忽略的推助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意识仍处于启蒙阶段,这对法治进程产生了不小的阻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公民意识以及其对法治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法治精神的合理内核努力塑造、推动公民意识的提高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是构成法治社会的要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自我认知,包括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内容。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执政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公民意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法治、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公民意识,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乔治 《考试周刊》2011,(89):237-238
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和不足成为制约法治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是法治国家制度的人文基础。体现为宪政意识、主人翁意识,核心体现为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加强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呼唤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及社会化基础,公民意识的缺失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必须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法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和解放后在公民法治意识的建设和树立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受几千年封建法律文化的影响极深.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今天公民能守法但不懂用法,能履行义务却不会行使权利,成为法律被动的、消极的遵守者和承受者,这必然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要消除这些影响,一方面必须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必须重新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公民程序法治意识的塑造有利于良法体系的构建、执法主体的自律、司法权威的树立、利益诉求的理性。塑造我国公民程序法律意识,应当在立法方面树立“程序优位”意识、执法方面树立“程序优先”意识、司法方面树立“程序至上”意识、守法方面树立“程序信仰”意识,最终形成公民对程序法的信赖、尊重、爱戴、推崇、敬慕的稳定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不仅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也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结构由“公民思想体系”与“公民心理”两个层次构成,内容包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宪政意识、责任意识、纳税人意识等。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当前应建立以公民意识培养为立足点的大学德育体系,创建公民意识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12.
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尊重法律、信赖法律、信仰法律三个渐进层次。公民法治意识的初级层次存在对法律全面认知不足,较高层次不排除对法律的盲从,而更高层次则对法律进行理性认知、批判,并促进其发展,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法包含着丰富的法律价值信息,一语道破实现我国法治价值目标的核心基点,也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前提性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公平正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的实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治既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原则,也是一种理想的国家治理状态.现代法治的形成,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还必须依托全体公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和依法行事习惯的养成.我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公民普遍守法,加快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公民话语的生成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学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引入公民教育理论作为反观自身的一个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导致了所谓的向公民教育转型的理论呼吁和现实探索,不仅映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敏感,也挑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努力方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开拓学术研究的理论视野,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含量和公民意蕴,推进我国公民文化的育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 1世纪是法治时代。市场经济、加入WTO要求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作为 2 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主力军 ,更要提高法治意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律及法治的反映和认识 ,它体现为大学生特有的对法律的理想、信仰、心理、意志和观念。加强法治教育 ,确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教育目标、原则 ,采取客观、实践、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一、主体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前提公民主体意识的内涵就是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正确的认识,即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无论是在法律上、制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上,都应该具有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它是在法治的社会状态中公民对该社会的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的一种自觉的观念和认知水平,它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和法治水平的表现和标志。公民的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农民公民主体意识包括自由意识、道德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农民公民具备主体意识,表现为农民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主动参政议政.敢于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各个权利:能独立自主的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竞争。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相应的合理的报酬,依法享受各种经济权利;敢于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社会的精神生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捍卫法律赋予公民进行文化活动和言论。二、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虽然早已有了“公民”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教育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